大乘經典,真是佛說的嗎?

2011-01-08 2:41 am
大乘經典,真是佛說的嗎?常常聽人家說,大乘經典不是佛陀說的,但是,這個看法不知道有沒有根據?不知道有沒有專門說「大乘非佛說」的書籍或網址?是不是請知道的人提供。我是想知道,這「大乘非佛說」是依據什麼而這麼說的?

回答 (11)

2011-01-16 11:43 pm
這一篇我有許多的解說,可以參考看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120404521
2011-01-09 8:59 am
此一議題網路上有許多文章,不管人類如何說, 大乘是不會任何改變的,仍然安住。。。「大乘當然佛所說」。

以考證,考據,作學問,研究的態度,當然會弄不通佛在經上說些什麼,因此便生不信,再加上所接觸的環境訊息,以人的思想加以判斷,結果便是如此。。。「大乘非佛說」。

數年之中在下曾經走訪請教過,該說不少位台灣的修行者吧,部分深居山中苦修,亦有都市紅塵中不染之蓮,絕大部分都依佛所說,其中絕少部分有此思想,認為人怎麼可能如此如此這般。。。。就 毀謗+便說。。大乘佛經一定不是佛說的。。
其中又有一位台灣資深有名者,在下請教其法界實相時,卻答曰連釋迦牟尼都不ˇ清楚了。。。
因此一般人有此想法並不奇怪。。


借花獻佛,以下兩個資料,請參考>

參考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71207323

參考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到: 導航, 搜尋 大乘非佛說,起自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流行時。傳統的佛教部派,不承認這些經典的地位,認為這些經典皆非釋迦牟佛所說,對這些大乘教經的權威性及教義內容所有質疑,於是有大乘非佛說這樣的說法出現;大乘佛教徒反擊這樣的說法,自稱為大乘行,反譏諷傳統的佛教部派為小乘,認為傳統佛教部派的教義無法達致解脫。早期流行的大乘經典中,仍然保存了這些看法。如《道行般若經》:「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般舟三昧經》:「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在《法華經》〈方便品〉中也記載了佛陀在宣說大乘教義時,有五千聲聞眾退席不聽,這都可以視為是早期佛教團體中為了教義而產生紛爭的現象。至近代,日本佛教學者,在接觸到南傳佛教之後,重新開始對於大乘佛教的反思,認為它無法代表原始佛教的精神。重新倡導「大乘非佛說」的先驅,是日本德川時代的富永仲基(西元1715-46年),在他所著《出定後語》一書中質疑了大乘佛教的基礎。這種說法,當然不被大乘佛教信徒所接受,如日本村上專精的《佛教統一論》,前田慧雲的《大乘佛教史論》都主張大乘經典是佛陀所說。但是現代的佛教研究者,已逐漸從信仰層次,逐漸轉移至歷史層次,着重於大乘佛教與小乘各部派,與傳統印度教《奧義書》思想、甚至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淵源與關係。平川彰博士《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書,開創了研究大乘佛教教團成立研究的新方向,為大乘佛教史的一大創見。
。。。。 以上錄自維基百科。。。
以上維基內容僅供參考。

維基其中有提到日本,另外在印象中(一時找不到)知道德國或英國在早期,像提及的日人一樣,有以學問,以考古方式研究過 大乘經典,當然無法嚐到佛法的滋味,因此便有此一說。 另外在中國亦有名人相同質疑 世尊 及 大乘經典。請哪位大德,能夠發心找一下英國或德國學者所發表的「大乘非佛說」供網友見識見識。。。)

建議,佛法不要用研究,學習的心態來學,拋棄人既有的慣性,從正牌經典入手,多走訪善知識,求佛菩薩幫忙,有感就會有應的。

祝 大家 生活愉快!!
2011-01-09 1:18 am
版大
多數的大乘經典是根據<佛說的小乘經典>融和改編而成的~所以裡面的<道理>大多是<佛說>的沒錯~但故事背景與會眾則是捏造的~

現有大乘經典有少部分確實是非佛所說~
2011-01-08 9:27 pm
我不知道「大乘非佛說」是誰說的?我只舉「大乘經真是佛說」的根據─《成唯識論卷第三》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三非餘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先不記俱行  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  對治異文故
參考: 個人知見!請以三藏十二部為依止!
2011-01-08 9:05 am
綠茶大大說的好,問清楚是誰說的!!現在末法期
要依法不依人,按照經典上的教誨
再者,這位居士,貪瞋癡慢疑,已經懷疑了!
阿彌陀佛

2011-01-09 02:04:26 補充:
個人因果,個人背!!阿彌陀佛
2011-01-08 8:37 am
佛 .. 又不止一尊 , 考證歷史.. 當初在場的人都不在了,所以沒有答案
2011-01-08 5:47 am
難道全世界只有一個釋迦佛,其它的佛說的不算?

2011-01-09 12:47:25 補充:
佛說非佛說,難道只有釋迦說的算,並不合理.難道小乘全部是釋迦說的?
2011-01-08 5:24 am
常常聽人家說,大乘經典不是佛陀說的

你聽誰說的,你就去問他即可。

^_^
2011-01-08 4:37 am
事實上,大乘的經典是聲聞眾把小乘經典結集後,即由菩薩眾另外結集大乘經典,這是因為聲聞眾無力結集大乘經典,只能蓋略結集了部分大乘經典而已。

1. 大乘是佛說 《長阿含經》卷2:「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大眾圍遶。侍送而還。大臣禹舍從佛後行。時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出此城門。即名此門為瞿曇門。又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瞿曇[18]河。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19]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CBETA, T01, no. 1, p. 12, c18-p. 13, a1)[18]河=津【聖】。[19]道=導【宋】【元】【明】。 長阿含經中敘述, 世尊藉由渡河因緣,為大眾開示,大乘能度大眾到彼岸。而小乘則能自解結,也能縛解得涅槃。此經典已證明大乘是佛說,只是為了不同根器的徒眾與度眾方便,而把佛法分為三乘解說。 《成唯識論》卷3:「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1]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CBETA, T31, no. 1585, p. 15, a5-9)
[1]教亦=故不【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但向心中除罪緣,  [21]名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CBETA, T48, no. 2008, p. 354, c29-p. 355, a1)
[21]名=各【宮】【甲】。

六祖祖師是大家公認的從佛一脈相傳下來的,擁有衣鉢為憑,也說大乘。 2. 結集 般若經未集在初次結集的三藏,因為 摩訶衍甚深難信、難解難行。

《大智度論》卷100〈90 囑累品〉:「問曰:若佛囑累阿難是般若波羅蜜;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摩訶衍甚深難信、難解難行。佛在世時,有諸比丘聞摩訶衍不信、不解故,從坐而去,何況佛般涅槃後!以是故不說。復次,三藏正有三十萬偈,并為九百六十萬言。 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所以者何?此諸天、龍、神壽命長久,識念力強故。今此世人,壽命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2]不能讀,何況多者!諸餘大菩薩所知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說,無量世中或變化[3]作無數身,是故所說無量。 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4]寶雲經》、《大雲經》、《[5]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應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問,應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訶衍中?」摩訶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應如汝所問。」(CBETA, T25, no. 1509, p. 756, a21-b14) [2]不=無【聖】。[3]〔作〕-【宋】【元】【明】【宮】,作=身【石】。[4]〔寶〕-【宋】【元】【明】【宮】,寶=法【聖】。[5]〔法雲經〕-【宋】【元】【明】【宮】。

大乘另外結集, 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因為 又阿難知籌量眾生志業大小,是故不於聲聞人中說摩訶衍,說則錯亂,無所成辦。 《大智度論》卷100〈90 囑累品〉:「復次,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又阿難知籌量眾生志業大小,是故不於聲聞人中說摩訶衍,說則錯亂,無所成辦。」(CBETA, T25, no. 1509, p. 756, b14-18)

般若經屬於大乘,故不集在初次結集的三藏中。

2011-01-08 4:01 am
印順法師說:【從事原始佛教聖典(我國一向稱之為小乘經律)史的研究,在傳統的佛教界,是不免震驚的。因為這些經律,傳說為佛滅第一年夏,在王舍城Ra^jagr!ha召開的「第一結集」中,已經結集完成。雖然事實並不如此,佛教的原始傳說也並不如此,但二千多年來的傳說,傳說久了,也就無異議的看作史實。而現在要論證為次第成立的,有些還遲到西元前後,自不免感到震動了!現存各部派所傳的經律,部類與組織,彼此間並不相同,內容也大有出入。而各部派都以自宗所傳的經律,為「第一結集」所結集的;這當然有問題,至少各部派有過改編的事實。那誰是原始的?或者一切都經過改動的呢!主要的盛大的部派,就自稱為「根本」的,如「根本大眾部」 Mu^lamaha^sa^m!ghika,「根本上座部」Mu^lasthavira,「根本說一切有部」 Mu^lasarva^stiva^din,「根本犢子部」Mu^lava^tsi^putri^ya。自稱為「根本」,就有以佛法根本自居的意圖。巴利語Pa^li寫成的經律,自稱為上座正統;是「第一結集」所結集,保持原樣而傳承下來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現存的經律,不能否認部派的色彩,也就不能否認部派間的多少改動。進一步說,現有經律,決非都是佛滅第一夏,「第一結集」所集成的;現存的經律自身,提貢了明確的證據。.........現存的經律,由經律自身的文記,而證明為不是「第一結集」所完成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2~3) 考證經典的結集應該以最原始、最早期、最具公信力的文獻為準,才能符合事實真相,然而印順法師考據不圖此途,卻大量引用後期一神教信仰者所提出來的文獻作為考證的依據,而完全忽視最早期的四部阿含經典中的文字紀錄;印順法師這樣的考據結果必然是錯謬的,是絕對與事實不符的,只能唬弄尚未深入研究之人。 印順法師說【現存的經律,由經律自身的文記,而證明為不是「第一結集」所完成的】 然而, 長阿含部《般泥洹經》卷2:「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婬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文。當興行於天下。』故佛闍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 眾所皆知長阿含部乃是第一結集時的經典,由上舉證已可證明第一次結集經典就具足四部阿含;印順法師號稱是阿含專家,卻作出如此離譜、完全悖於事實之考證。 已可證明印順【現存的經律,由經律自身的文記,而證明為不是「第一結集」所完成的】之言,顯然乃是謊言也。 印順法師故意謊稱四阿含不是在第一次結就全部完成,其意乃是《《暗示四阿含乃是歷經二至三次方才結集完成的,距離 佛入滅時已經很久了,所以四阿含的內容不一定正確。而且第二次或第三次結集都是四阿含的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並沒有大乘經典的結集,所以大乘經是在部派佛教以後,由菩薩們長期漸漸共同創造出來的,然後才私自結集編成的,都是由後人集體體驗與創造而一部又一部慢慢編輯成功的,都不是 世尊親口所說》》 所以印順才會這麼說【「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恆懷念」,在傳統佛教中,多方面發展起來,促成「大乘佛法」的興起;大乘的興起,實為勢所必至的,佛教界的共同趨向。初期大乘,約起於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後。多方面傳出,發展,又互為影響,主要為佛功德、菩薩行的傳布。那時, 十方佛與菩薩現在,開拓了新境界,也滿足了因佛涅槃而引起的懷念。大乘經從何而來,是否佛說,應該可以得到了結論。本書從佛教(宗教)的立場,從初期大乘經自身去尋求證據。初期大乘經法,到底是誰傳出來的?是怎樣傳出來的?傳出了,又由那些人受持宏通?大乘法門出現於佛教界,漸漸流行起來,習慣於傳統佛教的制度、儀式、信仰者,是不免要驚疑的,或引起毀謗與排斥的行為。在(部分)傳統佛教的反對下,大乘行者採取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應付,終於能一天天發揚廣大起來?初期大乘經是這樣的傳出,受持宏通,依佛法說,大乘是佛說的;也就解答了初期大乘經,是佛說與非佛說的大問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0~21) 印順法師處處暗示大乘佛法非 佛所說,而是在 佛入滅以後,佛弟子對於 佛陀的懷念而共同創造出來的;印順以錯誤、甚至惡劣不實的手法之考證來貶抑大乘經典,主張大乘經典並非 佛陀所親演,令此界眾生不再信受大乘佛法,甚至有諸多隨學者隨之毀謗大乘經典,造下謗法毀 佛之五逆重罪,於捨壽後必墮無間地獄而難以出離;可見印順確實乃獅子身中蟲,由佛教內部,透過不實的考證來破壞佛法,令眾生墮於邪見之中而永難出離六道。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07000010KK049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