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台灣地區的地名

2011-01-04 2:52 pm
這些地名的意義、 由來、演變

大約5個左右
更新1:

麻煩簡單敘述

回答 (3)

2011-01-05 12:19 am
✔ 最佳答案
答答您好---
台灣各縣市古地名由來台灣古地名
基隆:凱達格蘭平埔族是大台北地區的祖先,基隆的舊名「雞籠」傳說就是從「凱達格蘭」翻譯而來的。

台北:台北,顧名思義是在台灣的北部,它是由「台灣」「北部」所組合而來的。

瑞芳:瑞芳舊稱「坩仔賴」,此處以前是基隆往宜蘭的交通要道,曾有陳登、賴世二人合作經營坩仔店﹝雜貨店﹞,故俗稱坩仔賴。

汐止: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河岸,舊名「水返腳」,顧名思義是潮水只漲到[此為止,然後就回返了。

景美:景美舊稱「桱尾」,桱是指輸水灌溉的木槽管道,以前這裏是「溜公圳」灌溉水渠的本末端, 因此而得名。

三張犁:台灣剛開始開墾時,每一個佃戶可以分配到一張犁,一張犁大約能開墾 五甲 地,每戶人家分到的犁數不同,因此 「二張犁」、「三張犁」成為地名。

淡水:淡水原稱「滬尾」,滬是捕魚的器具,尾則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為位在淡水河口,是設滬捕魚 的末端處,故 稱之。

石牌:位於士林和北投之間的「石牌」,以前經常有漢人、原住民在北爭奪地域,清廷為確定雙方的界限,故立石於兩者 交界處,因此取名為石牌。

大稻程:「大稻埕」位於今日的大同區,從前此地遍種水稻,並有一處公用的大曬榖場,俗稱大稻埕。

萬華:萬華原名「艋舺」,此名起源於凱達格蘭平埔族的譯音,是獨木舟的意思。

蘆洲:「蘆洲」,原來是淡水河中的沙洲,到處長滿了蘆葦,所以稱為蘆洲。

板橋:板橋的名為「枋橋」,墾拓的時候,曾架設木皮橋在今日的西門公館溝上,便利行人往返,因此而得名。

三峽:早期的三峽居民,在三峽溪注入大漢溪的三角形平原,拓墾建村,且當時的溪水波濤洶湧,舊名「三角湧」因此而 得名。

參考: 網路
2011-01-05 5:23 am
瑞芳:瑞芳舊稱「坩仔賴」,此處以前是基隆往宜蘭的交通要道,曾有陳登、賴世二人合作經營坩仔店﹝雜貨店﹞,故俗稱「坩仔賴」。

汐止: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河岸,舊名「水返腳」,意思是指海水潮汐只漲到此為止,然後就回返了。

景美:景美舊稱「桱尾」,桱是指輸水灌溉的木槽管道,以前這裡是「溜公圳」灌溉水渠的本末端, 因此而得名。

三張犁:台灣剛開始開墾時,每一個佃戶可以分配到一張犁,一張犁大約能開墾五甲地,每戶人家分到的犁數不同,因此「二張犁」、「三張犁」成為地名,中南部有很多幾張犁的地名也都是由此而來~

平鎮:昔日的平鎮,地處交通要衝,經常有盜匪出沒搶劫,因此,在路邊設張望寮,叫「張路寮」,後來地方日漸平 靜,故稱「安平鎮」,日治時期再改名「平鎮」。
2011-01-04 10:29 p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1010401091
士林區舊名「八芝蘭林」(Pattsiran),為平埔族語「溫泉」之義。在漢人尚未入墾之前,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清朝時期實施堡里制,簡化其名為「芝蘭堡」。清末時因當地讀書風氣興盛,科考人才輩出,遂改稱「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義。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5%BF%E9%96%80%E7%94%BA
西門町得名自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西門町;日治時期西門町約為今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康定路之一部,但今日之西門町更為廣大,尚包括有昔日之新起町、若竹町等,並不全然相同。官方公文仍延用西門里。
西門町因為位於台北城的西門外,因此得名。在日治時代,西門町原本還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後來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其中最早的娛樂設施為1897年的台北座、1902年的榮座(現為新萬國商場)及1908年的八角堂(西門紅樓)。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5%B9%B3%E5%8D%80
安平在台灣荷西殖民時期之前已被稱為「大員」、台灣。明朝永曆15年(西曆1661年),鄭成功取代荷蘭人管轄台灣,此批來台漢人改名大員為安平,取自福建晉江的安海鎮。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F%E6%A9%8B%E5%8D%80_(%E5%8F%B0%E7%81%A3)
板橋區古時候為平埔族原住民擺接社聚居地,後來漢人逐漸遷入並形成聚落。在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仔港」上岸運往「擺接社」閩南人聚落,途中需經林家花園後方的「公館溝」。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枋橋頭」。後來的「枋橋城」即沿着公館溝東南岸興建城牆,而該座木板橋的位置位西門口,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近年來公館溝經整治加蓋後,橋已不復見。日治時期時,將「枋橋」改為日式地名板橋,讀法為「いたばし」(itabashi)或「いたはし」(itahashi)。二次世界大戰後延續此名,改為板橋鎮。1972年7月1日升格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改為板橋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7%A1%E6%B0%B4%E9%8E%AE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關於淡水這個地方的名稱,清治時期基本上是「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治時期以後,「淡水」則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例如淡水線鐵路在測量路線時預定設置「滬尾」車站,最終命名為「淡水」。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49: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04000016KK010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