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問題

2011-01-04 6:16 am
禹為何要治水? why

回答 (5)

2011-01-19 1:45 am
早期生活以黃帝軒轅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親鯀,鯀的五世祖叫顓頊[1],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是嫘祖為黃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親鯀被封在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母親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處理洪水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繼位天子。建碑《大禹陵》。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不敢進家門。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2]。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2011-01-10 6:36 am
因為當時黃河泛濫成災,堯派他的父親鯀治理水患但不成功。舜時,把鯀處死,改派鯀的兒子禹治水。
參考: 互動中國歷史1
2011-01-06 11:05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1/11e/11e18/11e1801.htm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裡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2011-01-04 6:33 am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繼位天子。建碑《大禹陵》。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不敢進家門。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2]。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參考: wikipedia
2011-01-04 6:22 am
help peopl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4: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03000051KK014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