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是一個基督徒,所以在為女兒選校的時候,也會考慮學校信仰的問題。經歷了為女兒找幼稚園和找小學的階段,對教會學校也有很大的感觸。
香港的教會學校,即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而天主教是香港最大的辦學團體,我以前以為只得一個天主教會(即羅馬教庭在港的支派),如瑪利諾的天主教會,但原來不只一個,還有其他修院會,例如喇沙和聖約瑟的喇沙會,和德望學校的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而基督教方面,在香港則有很多不同的大小教會,最大的也許是傳統的聖公會,其他例如宣道會,禮賢會,崇真會,浸信會等等。對要為子女報小學的家長來說,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的教會是否可以拿到五分宗教分,我不知天主教方面是否可以互相確認其他修會的教徒身位,但我則知道基督教方面是不會互相確認其他教會的教徒身份,例如如非聖公會教徒,申請協恩也不可以得到那五分宗教分。至於是否應該互認,又或應否在申請小學時考慮宗教,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暫不在此詳談。
對於基督徒,我會想,難道教徒不付出學費,不去參加升小學面試,為什麼基督教傳統名校給基督徒入讀這類傳統教會學校的機會是那麼小?(我得重申,我不是說讀這些傳統名校一定比讀其他官津好,只是在說入學機會而已。)基督教名校又是否把不能付出學費的學生拒諸門外,只接受有能力付出學費的學生?所以當我看到新聞報道有天主教學校堅持不轉為直資,為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入讀(是否有能力讀下去是另一件事,但至少有這個選擇,有機會可以入讀,和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入讀後,真的可以免費的讀下去,完成他們的學業),我也得對這些天主教會致敬。例如我看過喇沙和聖若瑟的辦學團體,喇沙修士會,他們成立的目標便是要向貧窮的人提供教育,所以他們堅持不將學校轉為直資。亦即是說,明眼人是看得出,部份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實際上只令學校可以選擇取錄的學生,亦間接把家境不太好的學生拒諸門外。根據有關直資學校的資料,直資學校須要把部份收到的學費用作助學金,令家境不好的學生不會因為學費問題而不能入讀直資學校,但是直資學校的取錄面試過程(例如簡單如英文對答),已把沒有額外金錢讓子女讀英文班或入讀有外藉老師為班主任的幼稚園(多為國際幼稚園,不能用學券)的學生在面試時除去。最多只能說令已入讀的學生,在父母經濟有問題的情況下,都可以靠這些學校本身的資助完成學業。
直資學校的設立,和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對草根階層而言,是令沒有能力的家庭更加沒有選擇,對中產而言,亦不見得多了什麼選擇;我不能將責任全推在辦學的教會團體之上,因為我想政府多年來,是用了很多威迫利誘的方法,例如如果不轉為直資,學校便不可以選擇教學語言,去令津貼學校在保障自身教學理念,甚至是生存空間時轉為直資。
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向正確的方向走,還是越來越迷失,也許要再過數以十年後,讓這一代的學生完成了中小學和大學畢業後,才能看看這批「出品」來檢討現在教育是否合宜;希望不會好像母語教學,過了大概十年之後,才走出來說有問題再走回頭路。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做的,便是用自己的資源,根據自己對將來世界的理解和期望,為自己的兒女找一條較為理想的教育之路,讓他們可以到時生活得好一點。
再回看很多基督教學校,尤其是有名氣的傳統名校,一間一間的為求自保,轉為直資,只能暗罵香港就是一個現實的地方,就算是教會,也得保得著自己學校的名聲(入學學生和畢業學生水準),才能再談甚麼教育理想,反正最草根的學生總會有官津學校取錄教育,教會便美其名提供優質教育給中產家庭,也算是在教育上的貢獻吧。但想深一層,草根需要教會帶給他們福音和幫助,比中產需要教會來教育他們的孩子更甚,為什麼這些教會學校反而大都照顧有能力的中產家庭,令傳統名校變成中產或以上的學校,拒諸草根學生於門外,令這些學校更加變成貴族學校?
世事如此,只能說聲無奈。
http://find-kindergarten.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