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九八九年,東歐劇變;一九九一年八月蘇聯解體,結束二戰以來制約全球的美、蘇冷戰格局。但進入後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並未如西方在世界所宣告的,一個比較和諧世界逐漸成形,西方民主普及,為人類最後的政府形式的終點。相反的,冷戰結束不僅在世界經貿領域出現經貿保護主義,國家干預的經濟民族主義,為邁向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區域經貿整合趨向造成阻力;西方陣營也形成西歐、日本、美國發展理念距離拉大的現象。另一股為勢更洶湧,更血腥的民族衝突,種族仇殺、宗教對立、文明衝撞、更從「世界島」核心向西方擴散、蔓延。民族主義激情四處潑濺。時值世界格局轉換調軌的關鍵時刻,二十世紀末為勢激昂、力道迅猛的民族主義浪潮,幾乎波及整個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各領域,儘管後冷戰格局發展迄今,世界出現多極化,和平與發展勢頭強勁,但各種貿易戰、文明威脅論,對抗性邊界,準戰爭對峙,武器擴散、地區衝突等,又形成另一種冷和形勢。當全球出現一百八十四個大約以民族國家形態出現的世界格局時,吾人不能不深入探討這一波民族主義浪潮,其興起的動因、表現的形態、未來發展趨向及對多民族國家影響。
任何強權國家不可能再以片面的文化歷史觀、政經軍事威脅,企圖掌握全球,發展獨霸勢力。根源於西方狹隘民族觀與文明歷史觀的種族偏見,必須對近代受壓迫民族負起直接責任。二十世紀末的民族主義浪潮本質上仍帶有對強權威嚇欺凌的反抗。少數西方核心國家依戀西方至上的褊狹思想,無疑是激發民族問題的一大根源。任何西方國家如仍企圖在二十一世紀繼續謀霸,不但會激起發展中國家反西方思潮的更形高漲,民族衝突無從消弭,甚至可能把國家捲進無休止的國際爭端中。
冷戰時期,軍備競賽與建立軍事同盟主導全球戰略思想,各國率皆將自己國家的安全建築在他國安全受威脅的陰影下,這種冷戰思維仍然在二十世紀末出現在欲奪取或重振民族地位的許多民族國家中,終致全球向多極化邁進的同時,地區性衝突也層出不窮。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進一步促進國內各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才能對全球民族衝突的緩和、和平發展的促進做出貢獻;否則一個分裂瓦解的中國,將不僅是中國各民族的浩劫、悲劇,更將造成全球的大混亂。
2010-12-30 14:17:47 補充: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2010-12-30 14:18:00 補充:
孫中山、章太炎這些革命黨人從“革命排滿”的立場出發,本來不大關心民族融合問題,但在梁啟超、楊度這些大學問家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問題。隨著中華民國的創立,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論,進一步將現代民族主義落到了實處。中華民族多民族共同體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共識。
2010-12-30 14:40:46 補充: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美國與中國簽定「上海公報」,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簽定「建交公報」,旋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七日簽定「八一七公報」,這三個公報再三確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政策」,美國到此已經將對「台灣問題」說的很明確,那就是要台灣「維持現狀」所謂「現狀」就是美國依「舊金山和平條約」是台灣的「主要佔領權國」,中國不得侵犯美國的主權完整,台灣是美國依國際法、戰爭法、佔領法、美國憲法的海外領土,中國簽過「三個公報」自己也不能否定,所以台灣安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