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的戰略錯誤是導致甲午戰爭失敗最大之原因嗎?

2010-12-20 8:02 pm
想請問對甲午戰爭有研究的網友,有個關於戰事的談話性節目(談史論兵)這二位主持人對甲午戰爭失敗的最大因素歸因於光緒對整個戰爭的錯誤研判和戰略政策,例如備戰不全匆促開戰,這樣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嗎?

而甲午戰爭失敗最主要或是最大的原因為何?這二位主持人賀宇和文超把戰爭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光緒,對李鴻章的作法卻隱惡揚善有粉飾贊同的感覺,讓人覺得很不公正又不正確.

我是很不認同這二位主持人的觀點,但我很想知道戰敗最大的因素是什麼?謝謝~
更新1:

我的想法跟你是一樣的,李鴻章對當時光緒給的建議完全充耳不聞,光緒當時所得的資訊都是錯誤的,李鴻章整個甲午海戰的作戰計劃幾乎是他自個兒的想法,這些不是我亂寫是從有關參考書上記載而得知,所以我覺得談史論兵的賀宇和文超這二人在節目中對甲午戰爭之失敗把責任都推給光緒我看了很不以為然,雖說甲午戰爭時光緒尚未被囚禁,而當時慈禧表面上不理朝政,但那只是假相,李鴻章所作的任何決策那一樣不是慈禧真正的意思,光緒自始自終是沒有一天有過實權.

更新2:

有一本書曾寫到甲午戰爭之所以很快結束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慈禧當時正在搞宮廷鬥爭,怕戰事脫延太久影響到她的權力地位,所以她一直催促李鴻章盡快與日本議和,完全不是如賀宇博士所說李鴻章想打持久戰,相反的是在西太后等勢力主導下,清廷希望戰事快點結束. 賀宇和文超這二人對史實完全認知錯誤,自以為懂一些軍事武器的知識加上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就刻意曲解歷史的真相評斷甲午戰爭的歷史功過,只讓人覺得這二人充滿無知和淺薄

更新3:

醇親王為了拍慈禧的馬屁而挪用軍費,但就如同版大所言慈禧儘管自己的私房錢很多,但卻一毛也不肯花用,在這樣的情況下,醇親王挪用軍費跟慈禧本意沒有兩樣,如果慈禧暗地裡施加壓力,醇親王怎敢違背.

更新4:

光緒主戰並非錯誤,日本為了與清國戰爭,準備了整整10年,李鴻章自知北洋海軍不堪一擊,卻欺上瞞下,原因就是李鴻章從北洋海軍中不斷培植自己的財力和派系的政治力量,而真正用來建設和擴充軍備的費用幾乎不到一半,這樣的軍隊難道李鴻章不用負責任嗎?再者李鴻張事事聽從慈禧的指示,你說光緒是國家的元首我很不贊同,別忘了李鴻章心中真正的主人是西太后並不是光緒,及使在光緒尚未被囚禁時都是如此,甲午戰爭時是誰在指揮李鴻章,是慈禧本人.開戰之初李鴻章根本是不想打沒錯,但他做了什麼,不斷地觀望退怯深怕自己一生的財產(指北洋海軍)完全毀滅,這是一個國家最高國防部長該有的行為嗎?

更新5:

很多人把甲午海戰失敗責任推給光緒,是因為認為他對整個軍事狀況愚昧無知,他的確是對國家的軍力實際狀況不清楚,但只是用這個原因來否定整個主戰的立場完全錯誤就太極端了,是主和派在開戰初期的猶豫不決錯失主導的機會,之後又急於求和,李鴻章既然對國際情勢如此了解,那他是這樣的作為真令人可恨.

更新6:

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光緒帝確實要負起極大部分的責任。一則是光緒帝對李鴻章的警告視若無睹,過於相信翁同龢等主戰派的說法;二則是光緒帝身為國家元首,這個黑鍋不管再怎麼不情願,光緒帝也是非背不可。 光緒對李鴻章的警告視若無賭,他並非視若無賭,只是不贊成未打就投降,利用外交手段來解決甲午海戰爭在當時的環境是不可能,若可日本也不用準備10年了.況且西方各國早就看透清國已經是個紙老虎,用外交方式中國的損失可能不輸給馬關條約.

更新7:

不知道為何近來的一些人看待這段中國近代史似乎開始肯定起慈禧和李鴻章,大家老是想把好的結果說成是慈禧的功勞,失敗的通通丟給光緒,套上傀儡的枷鎖,卻要承擔不是傀儡身分所能做的過錯,這樣的想法真是奇怪........

回答 (5)

2010-12-20 11:14 pm
✔ 最佳答案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只是傀儡皇帝,他有甚麼權力及可以做甚麼呢?責任在慈禧及李鴻章身上,把北洋艦隊的經費拿去建頤和園,導致艦隊戰鬥力不濟;李鴻章不正視艦隊問題,巧婦難為無米炊,丁汝昌可以做到甚麼呢?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5%88%E7%A6%A7%E5%A4%AA%E5%90%8E
甲午戰敗之源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修建頤和園是光緒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於光緒。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使北洋海軍無法購買已訂購的快速巡洋艦(後被日本買去成為「吉野號」,此艦後擊沉「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有決定作用),並且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4%B2%E5%8D%88%E6%88%98%E4%BA%89
庫存彈藥可能是因為無法使用而擱置的,則丁汝昌責任就較小,但李鴻章的責任並無減輕。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是李鴻章的外甥,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梁啟超評論說:「槍或苦窳,彈或贗物,槍不對彈,藥不隨械,謂從前管軍械之人廉明,誰能信之?」另外,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聲稱無款。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他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滙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 ;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
2010-12-31 4:56 pm
當時清朝真正的皇帝是慈禧太后,至始至終都是如此,而光緒即使親政也是有名無實,一個有名無實的假皇帝能給他多大的政治主宰權,說句不客氣的話,李鴻章有把光緒當皇上嗎,事實上完全沒有,李鴻章真正聽話的對象是慈禧太后,即使光緒帝主戰有錯,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完全違反光緒的旨令,整個戰爭過程李鴻章根本是依著自己的作戰策略在走,即使光緒所有的戰爭謀略都是錯誤的,問題是所有的戰爭計畫根本不是光緒在主導,之後戰事失敗把責任全推給光緒是不是太奇怪.

2010-12-31 09:01:54 補充:
整個清朝末年是慈禧太后的天下,所有的高官顯貴完全視西太后為國家真正的女皇,雖然不能完全怪罪李鴻章,因為他只是慈禧的臣子,但全部怪罪光緒就難道是歷史的真相.
2010-12-23 2:36 am
■關於甲午戰爭 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問題

  甲午戰爭的結局,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丁偉志認為,甲午之敗使國人形成亡國大禍已經來臨的共識,啟發人們去探尋有效的救國之路。金衝及認為,甲午戰爭促成中華民族的新覺醒,表現為民族主義的崛起、民主精神的高漲和革命觀念的逐步深入人心。

  ■關於甲午戰爭對國際關係產生的影響問題

  甲午戰爭發生在國際關係風雲驟變的時期。戴逸和楊東梁考察了東亞地區的發展歷史,認為甲午戰爭的結局打破了東亞地區原先脆弱的平衡政治格局,作為勝利者的日本國力驟增,國際地位扶搖直上;而中國和北韓則從半殖民地的位置上進一步沉淪下去。吳福環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清王朝與周邊鄰國宗藩體系的崩潰。

     ■關於黃海海戰問題

  黃海海戰是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研究熱點主要有:

  (1)北洋海軍以何種隊形接敵的問題。由於中日雙方史料記載不同,海戰過程又錯綜複雜,因此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意見:以往范文瀾認為北洋海軍排列的是橫列隊形或“一字形陣勢”。近年來,研究者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戚其章認為北洋海軍接敵的陣形接近於“人”字形,外國人稱之為凸梯陣;楊志本和許華認為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是“由啟航後的五疊雁行陣改列為一字雁行陣”。

  (2)關於丁汝昌負傷後,中斷戰場指揮所造成的後果問題。楊志本和許華指出,作為甲午戰爭戰場上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丁汝昌無法逃脫的責任就在於海戰前沒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人,特別是代理旗艦(旗艦即指揮艦);在戰鬥中又沒有或已來不及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致使北洋海軍全軍陷入混亂局面,他應對此承擔主要責任。

  (3)關於黃海海戰的勝負問題。林增平、孫克覆和關捷等研究者從北洋艦隊的損失著眼,認為北洋艦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戚其章從雙方的戰役目的來進行評價,認為北洋艦隊勝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日本艦隊的“聚殲”計劃則未能實現,因此是勝負未決。楊志本和許華則認為,日本海軍雖然在黃海海戰中沒有能夠全殲北洋海軍,但仍使北洋海軍損失了5艘軍艦,日軍基本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因此日本海軍是黃海海戰的得利者。

    ■關於甲午戰爭與洋務 運動的關係問題

  甲午戰爭與近代洋務運動的關係是甲午戰爭史研究領域裏的一個重要課題。

  (1)關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否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一些研究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包括軍事上的“自強破產”,經濟上的“求富破產”,“不論在軍事、經濟政治各方面,都在全國人民面前,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但有的學者對此持不同意見。茅家琦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和北洋海軍的覆滅,並不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終結;從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實際上是與清王朝一同終結的。還有的研究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洋務運動的破產是互為因果的。姜鐸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的破產,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這就是甲午戰爭與洋務運動互為因果的關係。

  (2)關於從甲午戰爭看洋務運動的性質問題。對此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洋務運動是對外主要采取妥協投降的反動運動。黃逸峰和姜鐸等認為,洋務運動對外國侵略者“存在抵抗的一面,但妥協投降畢竟是主要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北洋海軍主要是御侮。關捷認為,“自強”和“御外侮”是李鴻章創辦北洋海軍的首要目的,當然其中也不乏鞏固和擴大個人權勢的目的。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甲午戰爭的實踐表明,洋務運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戚其章認為,甲午戰爭體現了洋務運動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抵禦性,但同時也表現了洋務運動的濃厚封建性,而且這種封建性限制了它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抵禦性,使其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希望
圖片參考:http://www.fx-word.com/img1/20091110/1257844035F.gif
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0-12-21 3:15 am
我不客氣的說,現時多數人的歷史知識錯誤百出,
包括教科書上的內容也是亂七八糟。
要還完歷史真相,則先把事件依時間順序排列。
1875年李鴻章接任北洋大臣,受命創立北洋水師。
1875年至1885年向歐洲訂購的軍艦依序交貨回國。
1885年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衛門,醇親王奕環為海軍大臣,
19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所以是先有船艦、軍官、水手後最後才完成建軍。
1889年光緒親政。
1891年奕環病死,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名義全面掌控北洋艦隊與清朝駐朝鮮部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東溝海戰清朝慘敗。
多數人都忘了甲午一戰除海軍外陸軍也是大敗,而陸軍全是李鴻章的淮軍系統。

2010-12-20 19:32:45 補充:
所以即使奕環有挪用海軍的經費去建頤和園,但在海軍隊成立前北洋艦隊的硬體已完備,同時在1891年奕環死後北洋便由李鴻章當家,包辦了軍事與外交,如果李在1891~1894這幾年能做一些改正,時間還很充裕。
所以引午戰敗第一罪人捨李鴻章外不作他想。
從民國後寫教科書的多數把責任推到慈禧與奕環身上,作為滿州人腐敗無能以私誤國的代表,但在同光兩朝,漢人執兵權而遍佈高位,實際上已能左右朝政,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前被譽為中國第一權臣,地位等同德國的卑斯默,而當時淮軍的腐敗更甚於旗兵,李後來雖倒台,但在政壇仍有潛勢力,也貪了不少錢,進入民國後其後人還是相當有影響力,所以劣績都被故意隱藏起來。

2010-12-21 00:18:19 補充:
有關慈禧私財有多少,歷史上從沒真正的答案,所以都是人說人話。
但財產總會有來隴去脈,清未的全國士地稅約三千三百萬兩,但在太平天國作亂的十多年中是無法收足的,但軍費開支卻不能少。
雖然有進口關稅,但多被洋人作為賠款與借款的清償款,所以清未稅收跟本不足夠開支,變成硬向各省攤派。而清晚年(光緒)政府帳面的總收入約八千多萬兩,要積聚二億兩白銀的私財用說的比較快。
即使慈禧有貪污有私財,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後錢去了那裡?慈禧生前寵信的李蓮英、崔玉桂也沒有暴富,也沒有留下鉅額遺產,這兩人都是太監沒有兒女,錢要留給誰?

2010-12-21 00:19:27 補充:
假如慈禧的私房留給隆裕,日後小朝庭就不必靠變賣古董來維持生活,歷史所載在宣統三年袁世凱出山時,已把隆裕的私財全數騙去當軍費,但假如袁世凱有二億兩在懺,則不必向日本借錢,而全國早就可以武力統一了,所以傳說中慈禧龐大的私房最後去了何處?
讀歷史還是要有邏輯與判辨能力。

2010-12-22 16:23:17 補充:
李鴻章因與翁同龢有積怨,故翁主政期間對李諸多制肘故是事實,
但北洋艦隊在數年間從亞洲第一而變積習難返,李鴻章實要付最大責任。
維基百科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判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81%E6%B1%9D%E6%98%8C

2010-12-22 16:27:49 補充:
對劉步蟾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A%89%E6%AD%A5%E8%9F%BE
對葉志超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91%89%E5%BF%97%E8%B6%85

2010-12-22 16:36:03 補充:
在維基中提到海軍部挪用軍費去修頤和園,原應購炮彈300 箱變為三發之事可信度甚低,請問三發炮彈應如何訂購?
或是從1888年至1894年間北洋海軍從沒作過實彈演練?
頤和園在1891年大致完工,慈禧從是年開始都長期住在園中,然則從1891年至1894年間北洋海軍從沒有得到經費嗎?
戶部雖不同意添購新艦,但斷不至削減所有彈藥補給的預算吧。

2010-12-22 17:12:49 補充:
韓事的演變可見於袁世凱的記載,從全權代表至黯然離開這,12年內中日兩國在朝鮮勢力的轉變,難道李鴻章不知道嗎?
當袁世凱未在小站練兵以前,清國在北方的軍事力量全由李鴻章掌控,獨佔外交與軍事的大權。因為李鴻章知道北洋的虛實所以不敢打,但朝庭與南方的彊臣不知李是空心老倌所以要打,從1875至1894年經李鴻章之手的銀子超過千萬兩,雖然後數年沒添購新船,但亦不可能不堪一擊,但看丁汝昌從破爛的甲板摔下重傷,怎不令人嘆息!

2010-12-23 14:12:59 補充:
以現代人的觀念擁有最大權力者要負最大責任,所以企業經營失敗董事長或CEO必須負全責,在光緒朝擁有最大權力者並不是光緒而是慈禧,在中法戰爭失敗後,奕譞代奕訢控政務,由禮親王世鐸掛名軍機領班,實際上大小政務由奕譞秉承慈禧旨意行事,至光緒親政世鐸欲辭軍機大臣而慈禧不准,可見光緒並沒有高層人事的任免權。光緒雖有親政之名而無親政之實,至自甲午戰敗由奕訢重出收拾殘局為止,光緒一直籠罩在慈禧陰影下,假如要找一個負全責的人應該是慈禧而非光緒。

2010-12-23 14:24:57 補充:
若以公司經理的觀念,企業主可以委任專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的大小事務,即是現代的CEO,經理人擁有行政權,但必須向董事會負責,清末愛新覺羅氏為企業主,但眾股東(皇族)已經沒有能力掌控業務,在太平天國亂事中,只能放權由各經理人便宜行事,內則軍機外則彊臣,朝廷每遇大事在中央則召集近議,還要徵詢各省彊臣意見,而當時最有力量的CEO是李鴻章,李的行為並非以國家利益為優先,可以說是瞞上欺下,其最高目標則以維持個人地方,其餘均可不論。
若以企業治理的標準而論,當然是要負最大責任的人。

2010-12-23 14:31:27 補充:
當然以極客觀的立場討論,企業或國家的盛衰,從上至下所有參與者均要負其本身的責任,而非歸疚於廟堂上的小數人。例如今日的台灣無論何黨執政,在野黨均全力抵制搗亂「以犧牲國家整體利益來謀個人私利,就算一般民眾亦各有立場,極盡內耗之能事,國家自然百病叢生。
每國之強與弱都有其背景,也不能上網至道德層次來討論,亦不能量化計算各人要負多少百化比的責任,否則只淪口舌之爭而已。

2010-12-23 14:39:19 補充:
在發問人的問題中提到「想請問對甲午戰爭有研究的網友,有個關於戰事的談話性節目(談史論兵)這二位主持人對甲午戰爭失敗的最大因素歸因於光緒對整個戰爭的錯誤研判和戰略政策,例如備戰不全匆促開戰,這樣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嗎?」
這已經限制了討論的方向,不必溯及官員腐敗、社會風氣等基本問題,而是由當時向朝廷提供正確資訊(如彈藥不足、缺乏訓練、動員不力,所以絕不能打),同時亦兼負任命指揮重責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必須負大部份的責任,而不是由名義上的企業主光緒來背黑鍋。

2010-12-23 14:53:22 補充:
我們早知歷史的答案,所以會指責古人的錯誤,但最高權力者有時實在是身不由已。例和讀蔣介石日記,可知蔣本希望能爭取更多的時間準備然後才投入對日戰爭,但1937年若不對日抗戰,很可能就會先開始內戰然後國家四分五裂,兩害取其輕不得不去打一場明知打不贏的仗。
我們不能說在1937年主張對日抗戰的軍民同胞都是盲目衝動陷國家存亡於不顧,當時學生軍人在戰場上犧牲的不計其數,也只是為了一個信念。甲午戰爭中高級軍官殉國的也不在少數。亦不能說這些人貪生怕死,假如當時提出要忍辱以圖後計肯定不會被接受,所有政府高級官員除了李鴻章以外都不知道北洋艦隊與淮軍會如此不堪一擊。

2010-12-23 15:06:41 補充:
我可以假設李鴻章若向慈禧光緒與所有重臣坦白北洋艦隊與淮軍都是空殼子,一打就會敗,也許朝廷會抄了李鴻章的家並夷其三族,但可能忍下來不向日宣戰。
假如大家都接受以數量的多少來論輸贏,則國與國間的戰爭就可以完全消滅了,日本也不會偷襲珍珠港了。德國也不會發動第二次大戰了。
東鄉平八郎說過「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所以日本才敢向俄國宣戰,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都是以小勝多。在海戰部份雖然都常見以多勝少,不過中途島海戰與特拉法加海戰卻是以少勝多,這才對比出將領指揮與軍隊質素能突破常規。
2010-12-21 12:29 am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認為有幾個問題必須先釐清,這樣才能客觀的討論出問題的核心。
第一,挪用北洋海軍軍費的不是慈禧太后與李鴻章,而是醇親王。
根據當時在華的高層洋人估算,慈禧太后當時自身的『私房錢』約有白銀兩萬萬兩。照道理來說,以慈禧太后自身的財力來說,當然可以自建頤和園,但是慈禧太后犯了明末諸帝的通病,就是寧可將自己的錢銀放到爛掉,也不用拿出來使用。再加上負責建園的『總管』醇親王,為了大拍慈禧太后的馬屁,同時打算趁建園工程中大撈特撈,於是醇親王就開始挪用海軍經費為慈禧太后造園。
第二,李鴻章是不贊成打甲午戰爭,主張以外交方式解決問題,是光緒帝認為非打不可,而光緒帝主要是受到翁同龢的影響。
李鴻章對於北洋海軍的弱點是非常清楚,在戰前李鴻章就極力主張不能打,而以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則認為非打不可。在他們的心裡認為,中國輸給西方帝國主義可以,輸給向來臣服中國的日本則不可,加上主戰派對於國際形勢的了解遠遠不如李鴻章。此外,北洋艦隊的噸數在當時世界排行第八,更加助長了主戰派的信心。
通過上述兩點的釐清,可以知道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光緒帝確實要負起極大部分的責任。一則是光緒帝對李鴻章的警告視若無睹,過於相信翁同龢等主戰派的說法;二則是光緒帝身為國家元首,這個黑鍋不管再怎麼不情願,光緒帝也是非背不可。

2010-12-22 13:53:23 補充:
慈禧的私房錢去了哪裡?很簡單,請去看一下清東陵中慈禧的陪葬品就知道了。

以李鴻章為甲午罪首,不外乎是李鴻章身為北洋大臣,主掌清廷軍政外交大權。然而不要忘記一件事,李鴻章是漢人。清廷自開國到滅亡,對漢族大臣都懷有疑慮,即便李鴻章權傾一時,深獲慈禧太后信任,但是李鴻章仍然並非有權主宰一切,否則李鴻章已經下訂金購買吉野號,為何後來卻因軍費嚴重不足支付餘款?

1888年北洋海軍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被挪用去修建頤和園,所以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

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清政府准許戶部上奏對外停購槍炮彈藥兩年,後來修頤和園使海軍經費未有再添。

2010-12-22 14:09:20 補充:
當時的戶部是誰主管?答案是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當時的戶部尚書翁同穌以慈禧太后大壽為由,剋扣了海軍衙門的軍費去修繕頤和園,金額經學者統計大約是三千萬兩白銀。

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不和,處處刁難北洋水師,甲午戰前又極力主戰,戰後又將罪責全部推給李鴻章,並且極力將和談責任推搪予李鴻章以免接觸外交事務。李鴻章若是罪首,那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以致黃海海戰大敗的翁同龢又該是什麼地位?

李鴻章在戰前便已警告過光緒帝此戰不可為,然光緒帝聽信翁同龢,對李鴻章的警告置若罔聞,難道光緒帝不必負責?

2010-12-22 14:14:59 補充:
再者提到北洋陸軍,甲午戰爭中,北洋陸軍統帥為葉志超。在陸地上,清軍武器裝備並不弱於日軍,平壤一戰,當時駐守的清軍三十五營共一萬七千人,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人數相當。

北洋將領左寶貴知道葉志超貪生怕死,所以不惜以下犯上派人監視葉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臨陣脫逃,致使入朝清軍潰敗,而葉志超逃跑當時清軍的傷亡小於日軍,北洋陸軍是小敗而非大敗,但是黃海制海權已失,即便陸軍仍可再戰也無力回天。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當然有其應負的責任,其中包括用人不當,對海戰不積極,極力想保存海軍實力。但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確實將所有淮軍主力部隊派往前線,從主觀希望上全力與日本一戰。

2010-12-22 14:27:02 補充:
再來談談光緒帝的責任,大部分的人認為光緒帝無權,所以無責!不過光緒帝真的無權也無責嗎?

光緒帝1889年正式親政,1894年甲午戰爭,距離光緒帝親政已有五年之久。沒錯,光緒帝雖然親政,多少仍受制於慈禧太后,但是既已親政,作為一個國君就責無旁貸,否則裕仁天皇何以成為二戰罪犯?這是其一。

光緒帝親政後,為了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不惜耗費大量白銀修頤和園,導致軍費不足。當時主掌帝國財政的戶部尚書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親信,對北洋海軍處處刁難,導致北洋海軍一敗塗地。戰後光緒帝又未對這位兩代帝師有任何處置,這不等於認同翁同龢過去刁難北洋海軍的行為嗎?這是其二。

2010-12-22 14:31:58 補充:
光緒帝偏信主戰派的建議,宣戰者乃是光緒帝,並沒有人挾持光緒帝必須宣戰,這是光緒帝自己考量下的決定。誠如八國聯軍之役,慈禧太后因為宣戰而必須負起戰敗責任一樣。這是其三。

光緒帝既然決定與日一戰,那就該起用主戰派的成員擔任此戰主帥,結果光緒帝仍舊用的是主和派的李鴻章。這跟當年袁紹打官渡之戰時,總參謀用的卻是力主打消耗戰的沮授一樣。既然決定一戰,當然要用與自己立場或想法相同者,但光緒帝卻相反,這難道不是光緒帝的責任嗎?這是其四。

光緒帝當然有其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不表示他就完全不必負任何責任;李鴻章當然有其責任要負,但不表示所有過錯都應該推到他的身上。

2010-12-23 11:48:31 補充:
所以我說:李鴻章當然有其責任要負,但不表示所有過錯都應該推到他的身上。

我並不認為李鴻章不必負責,然本題談的是光緒帝的責任,並不是李鴻章的責任,不是嗎?

難道說,甲午戰爭只有李鴻章一個人要負責,其他人都沒有責任嗎?當時人在談甲午戰爭的時候說,李鴻章是以一人與日本全國交戰。甲午戰爭當時偌大的清政府,除了李鴻章與其所屬的北洋軍外,有哪一人、哪一省投入這場戰爭?反觀日本國內,傾全國之力投入戰爭,日皇明治可以獻出自己財產,只為了幫日本海軍買一艘軍艦,清帝國的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卻是要全國老百姓獻出自己的財產,只為了幫太后老佛爺修一座花園。

2010-12-23 12:02:45 補充:
明治為的是打贏清國;光緒帝為的是取回實權;慈禧后為的是享受生活。

伊藤博文領導明治維新,積極建立日本海軍;李鴻章與翁同龢相互制肘,北洋海軍自1888年成立後就未再添購船隻。

兩國領導人在同樣一件事情上的表現高下立判,縱然北洋軍世界第一,也難在這場戰爭上獲得勝利。

1890年北洋海軍總噸數為27000噸,日本海軍為17000噸;到了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海軍總噸數約45000噸,日本海軍總噸數約72000噸。從簡單的數字比較上,即便是小孩子也知道北洋海軍打不贏。

北洋軍軍紀差、將領素質差,這些都是李鴻章的責任;然而北洋海軍硬體遠遠不如日本,這也是李鴻章的責任嗎?

2010-12-27 11:53:58 補充:
有趣!要國君負責是現代管理學的範疇嗎?
中國自古有"國君死社稷"的說法,崇禎帝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光緒帝在中法戰爭的時候親政了嗎?這是探討他在中法戰爭期間責任歸屬的重大因素,也就是說假若光緒帝當時未親政,自然沒有責任,因為他為虛位元首,國君責任應由慈禧太后來負。
光緒帝於甲午戰爭時已親政,自然有其該負的責任,難道因為慈禧太后箝制,所以就完全沒有責任嗎?
李鴻章的責任之前已談過,就不用贅述,沒有人會否認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應負的責任,問題在光緒帝自身。
無庸置疑,光緒帝是一名可憐的皇帝,但是他可憐不表示他不用負責。

2010-12-27 12:04:38 補充:
此外,要求李鴻章冒著抄家的危險去坦言北洋軍是空殼子,我認為這一點根本就是個荒謬的說法。假如可以要求李鴻章這樣做,那為什麼不要求光緒帝殺慈禧,清后黨?
以甲午戰爭與對日抗戰相比,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日抗戰何以成功?那是傾全國之力與日對決,歷經八年才獲得勝利;甲午戰爭呢?北洋陸海軍相繼戰敗,光緒帝就對日和談,這是傾全國之力與日對決嗎?
假使七七事變,蔣介石就宣佈停戰和談;假使上海淪陷,蔣介石就宣佈和談;假使南京大屠殺,蔣介石就宣佈停戰和談,試問會有對日抗戰的勝利嗎?
反觀甲午戰爭,清帝國只有李鴻章一人與日本決戰,光緒帝有傾全國之力支持李鴻章嗎?光緒帝有遷都以示對日抗戰的決心嗎?答案是~都沒有!

2010-12-27 12:08:54 補充:
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才剛發展,正因為甲午戰爭所獲得的賠款,讓日本斗然而富,瞬間擠進世界強國之林,若是光緒帝有決心與日決戰,日本是否能勝尚在未定之天。
我必須要強調一點,光緒帝當時已經親政,他是具有政治實權的國君,即便他的實權有打折扣,但是動員全國與日決戰的權力還是有的。光緒帝不要說沒有作為,連決心都沒有。當戰敗消息傳來北京時,原本主戰的光緒帝立刻接受和談建議,這樣的國君居然不用負責任?我只能說,中國人同情弱者的性格也太無俚頭了。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44: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220000015KK024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