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客氣的說,現時多數人的歷史知識錯誤百出,
包括教科書上的內容也是亂七八糟。
要還完歷史真相,則先把事件依時間順序排列。
1875年李鴻章接任北洋大臣,受命創立北洋水師。
1875年至1885年向歐洲訂購的軍艦依序交貨回國。
1885年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衛門,醇親王奕環為海軍大臣,
19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所以是先有船艦、軍官、水手後最後才完成建軍。
1889年光緒親政。
1891年奕環病死,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名義全面掌控北洋艦隊與清朝駐朝鮮部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東溝海戰清朝慘敗。
多數人都忘了甲午一戰除海軍外陸軍也是大敗,而陸軍全是李鴻章的淮軍系統。
2010-12-20 19:32:45 補充:
所以即使奕環有挪用海軍的經費去建頤和園,但在海軍隊成立前北洋艦隊的硬體已完備,同時在1891年奕環死後北洋便由李鴻章當家,包辦了軍事與外交,如果李在1891~1894這幾年能做一些改正,時間還很充裕。
所以引午戰敗第一罪人捨李鴻章外不作他想。
從民國後寫教科書的多數把責任推到慈禧與奕環身上,作為滿州人腐敗無能以私誤國的代表,但在同光兩朝,漢人執兵權而遍佈高位,實際上已能左右朝政,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前被譽為中國第一權臣,地位等同德國的卑斯默,而當時淮軍的腐敗更甚於旗兵,李後來雖倒台,但在政壇仍有潛勢力,也貪了不少錢,進入民國後其後人還是相當有影響力,所以劣績都被故意隱藏起來。
2010-12-21 00:18:19 補充:
有關慈禧私財有多少,歷史上從沒真正的答案,所以都是人說人話。
但財產總會有來隴去脈,清未的全國士地稅約三千三百萬兩,但在太平天國作亂的十多年中是無法收足的,但軍費開支卻不能少。
雖然有進口關稅,但多被洋人作為賠款與借款的清償款,所以清未稅收跟本不足夠開支,變成硬向各省攤派。而清晚年(光緒)政府帳面的總收入約八千多萬兩,要積聚二億兩白銀的私財用說的比較快。
即使慈禧有貪污有私財,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後錢去了那裡?慈禧生前寵信的李蓮英、崔玉桂也沒有暴富,也沒有留下鉅額遺產,這兩人都是太監沒有兒女,錢要留給誰?
2010-12-21 00:19:27 補充:
假如慈禧的私房留給隆裕,日後小朝庭就不必靠變賣古董來維持生活,歷史所載在宣統三年袁世凱出山時,已把隆裕的私財全數騙去當軍費,但假如袁世凱有二億兩在懺,則不必向日本借錢,而全國早就可以武力統一了,所以傳說中慈禧龐大的私房最後去了何處?
讀歷史還是要有邏輯與判辨能力。
2010-12-22 16:23:17 補充:
李鴻章因與翁同龢有積怨,故翁主政期間對李諸多制肘故是事實,
但北洋艦隊在數年間從亞洲第一而變積習難返,李鴻章實要付最大責任。
維基百科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判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81%E6%B1%9D%E6%98%8C
2010-12-22 16:27:49 補充:
對劉步蟾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A%89%E6%AD%A5%E8%9F%BE
對葉志超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91%89%E5%BF%97%E8%B6%85
2010-12-22 16:36:03 補充:
在維基中提到海軍部挪用軍費去修頤和園,原應購炮彈300 箱變為三發之事可信度甚低,請問三發炮彈應如何訂購?
或是從1888年至1894年間北洋海軍從沒作過實彈演練?
頤和園在1891年大致完工,慈禧從是年開始都長期住在園中,然則從1891年至1894年間北洋海軍從沒有得到經費嗎?
戶部雖不同意添購新艦,但斷不至削減所有彈藥補給的預算吧。
2010-12-22 17:12:49 補充:
韓事的演變可見於袁世凱的記載,從全權代表至黯然離開這,12年內中日兩國在朝鮮勢力的轉變,難道李鴻章不知道嗎?
當袁世凱未在小站練兵以前,清國在北方的軍事力量全由李鴻章掌控,獨佔外交與軍事的大權。因為李鴻章知道北洋的虛實所以不敢打,但朝庭與南方的彊臣不知李是空心老倌所以要打,從1875至1894年經李鴻章之手的銀子超過千萬兩,雖然後數年沒添購新船,但亦不可能不堪一擊,但看丁汝昌從破爛的甲板摔下重傷,怎不令人嘆息!
2010-12-23 14:12:59 補充:
以現代人的觀念擁有最大權力者要負最大責任,所以企業經營失敗董事長或CEO必須負全責,在光緒朝擁有最大權力者並不是光緒而是慈禧,在中法戰爭失敗後,奕譞代奕訢控政務,由禮親王世鐸掛名軍機領班,實際上大小政務由奕譞秉承慈禧旨意行事,至光緒親政世鐸欲辭軍機大臣而慈禧不准,可見光緒並沒有高層人事的任免權。光緒雖有親政之名而無親政之實,至自甲午戰敗由奕訢重出收拾殘局為止,光緒一直籠罩在慈禧陰影下,假如要找一個負全責的人應該是慈禧而非光緒。
2010-12-23 14:24:57 補充:
若以公司經理的觀念,企業主可以委任專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的大小事務,即是現代的CEO,經理人擁有行政權,但必須向董事會負責,清末愛新覺羅氏為企業主,但眾股東(皇族)已經沒有能力掌控業務,在太平天國亂事中,只能放權由各經理人便宜行事,內則軍機外則彊臣,朝廷每遇大事在中央則召集近議,還要徵詢各省彊臣意見,而當時最有力量的CEO是李鴻章,李的行為並非以國家利益為優先,可以說是瞞上欺下,其最高目標則以維持個人地方,其餘均可不論。
若以企業治理的標準而論,當然是要負最大責任的人。
2010-12-23 14:31:27 補充:
當然以極客觀的立場討論,企業或國家的盛衰,從上至下所有參與者均要負其本身的責任,而非歸疚於廟堂上的小數人。例如今日的台灣無論何黨執政,在野黨均全力抵制搗亂「以犧牲國家整體利益來謀個人私利,就算一般民眾亦各有立場,極盡內耗之能事,國家自然百病叢生。
每國之強與弱都有其背景,也不能上網至道德層次來討論,亦不能量化計算各人要負多少百化比的責任,否則只淪口舌之爭而已。
2010-12-23 14:39:19 補充:
在發問人的問題中提到「想請問對甲午戰爭有研究的網友,有個關於戰事的談話性節目(談史論兵)這二位主持人對甲午戰爭失敗的最大因素歸因於光緒對整個戰爭的錯誤研判和戰略政策,例如備戰不全匆促開戰,這樣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嗎?」
這已經限制了討論的方向,不必溯及官員腐敗、社會風氣等基本問題,而是由當時向朝廷提供正確資訊(如彈藥不足、缺乏訓練、動員不力,所以絕不能打),同時亦兼負任命指揮重責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必須負大部份的責任,而不是由名義上的企業主光緒來背黑鍋。
2010-12-23 14:53:22 補充:
我們早知歷史的答案,所以會指責古人的錯誤,但最高權力者有時實在是身不由已。例和讀蔣介石日記,可知蔣本希望能爭取更多的時間準備然後才投入對日戰爭,但1937年若不對日抗戰,很可能就會先開始內戰然後國家四分五裂,兩害取其輕不得不去打一場明知打不贏的仗。
我們不能說在1937年主張對日抗戰的軍民同胞都是盲目衝動陷國家存亡於不顧,當時學生軍人在戰場上犧牲的不計其數,也只是為了一個信念。甲午戰爭中高級軍官殉國的也不在少數。亦不能說這些人貪生怕死,假如當時提出要忍辱以圖後計肯定不會被接受,所有政府高級官員除了李鴻章以外都不知道北洋艦隊與淮軍會如此不堪一擊。
2010-12-23 15:06:41 補充:
我可以假設李鴻章若向慈禧光緒與所有重臣坦白北洋艦隊與淮軍都是空殼子,一打就會敗,也許朝廷會抄了李鴻章的家並夷其三族,但可能忍下來不向日宣戰。
假如大家都接受以數量的多少來論輸贏,則國與國間的戰爭就可以完全消滅了,日本也不會偷襲珍珠港了。德國也不會發動第二次大戰了。
東鄉平八郎說過「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所以日本才敢向俄國宣戰,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都是以小勝多。在海戰部份雖然都常見以多勝少,不過中途島海戰與特拉法加海戰卻是以少勝多,這才對比出將領指揮與軍隊質素能突破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