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始皇的資料

2010-12-19 2:59 am
唔該...
我想要關於秦始皇ge... 學歷...個人出身...事業...家庭狀況...組織、領導、決策能力...人際關係...對國家的貢獻...
要詳細...唔要copy維基個種...
我會好感激同埋比
20點你...

回答 (3)

2010-12-19 7:47 am
✔ 最佳答案
要是問此題的目的是想得了中史功課的答案的話,放心,我一定會竭盡全力的打一篇老師必會打個大交叉的答案!!

常言道秦始王因為其的暴政而導致速亡,本人自然認為是有關係!!不過要了解為何如此暴政的出現,必先知道秦始王嬴政的背景:

嬴政本人出生其實不好,雖則他是貴族之後,但其父是被帶到趙國作人質的,叫得人質,地位之高可想而之。其父死後,他便被已為宰相的呂不韋帶上王位,但可惜呂不韋是野心不淺的人,嬴政在宮中經常受其制爪,及至他因發現呂不韋及其偽閹嫪毐發動叛亂後,呂不韋服毒自殺。

真是心理學家說得對,性情會因環境而改變!就是因為嬴政本身不幸的背景,以及自己剛毅的性格,因此當成為權力擁有者後,出來的政策自然是帶有暴戾。

先說是秦國統一後,便出現大量規模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的基建:萬里長城,馳道,阿房宮,始皇陵......由於以上的每個基建至少動用的人口至少數萬,基本上當時己動用所有壯丁,有的甚至用上老弱。由於勞動人口全都為了興修,糧食的生產自然急速下降,加上為數不少的南下侵,不少可以生產的人口就因而戰死。沒有人口的補充,再加上糧食長期短缺,秦速亡真是有原因。

二是其過酷的法制,秦國由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皇更以此推向極端。不說動輒便置人死地的律法,秦國更有一個騎呢但恐怖的法規---「連坐法」:以「五家為保,十家相連」;如一家犯事,其他各家不舉報,將一同獲罪;收留客人留宿而不驗明客人身份的人,牽連有罪。 如此嚴刑峻法,弄至個個人人自危,大玩白色恐怖,陳勝吳廣就因此首先揭竿起義。

說到陳勝吳廣,他倆本是900餘被徵兵士的帶領者,不幸在途中為大雨所阻,因而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但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為了不被成為酷法的犧牲品,反正都是死,不如壯烈一些,這才揭竿起義!!從這史實看來,秦朝法律的嚴峻,可想而知。

陳勝吳廣之後,由於有了先例,起義風潮蔓延全國,當中著名者就是項羽劉邦。當時楚國被滅,其亡國君道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項羽的祖父項燕因此殉國,至項羽起兵只不過三代,在時間上看來,秦真是速亡。 說明一樣東西:秦國其實有數百年的歷史,該國本是西周的一個西邊的小小諸侯國;但由於位在西邊,經常要抵抗外敵,以使秦民風強悍,至戰國軍事實力更非常,成了最終勝利者。但統一之後的秦朝只有14年國祚,典型的短命。因此不能說秦的國祚短得可憐。
2010-12-20 12:19 am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是孝文王,父親是莊襄王。公元前 259 年正月,嬴政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戰國末期,秦趙兩國關係緊張,為了取信對方,開始互派質子。秦昭王把嬴政的父親異人,派到趙國去當人質。這就是作為秦國王室成員的嬴政生於趙國的原因。

由於秦始皇生於趙國,按當時因生地而姓的習俗而姓「趙」,取名為「趙政」。就在趙政出生的那年,秦國向趙國發動進攻,趙國因而迫害秦國的人質。因此,趙政雖然具有秦國王室的血統,實際上是出生在險惡的環境中。
秦始皇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動蕩的環境中度過的。

公元前257年,趙政(即秦始皇)兩歲時,秦軍長途跋涉,圍困邯鄲。趙成王非常生氣,想殺掉趙政的父親異人泄憤。

異人與呂不韋合謀賄賂守將,逃出邯鄲,返回秦國。趙王又想殺趙政和他的母親,結果母子二人匿藏在外公家中,才倖免於難。趙國為了緩和與秦國之間的關係,把趙政和他母親送回秦國。回到秦國後,趙政改姓為「嬴」,改名為「嬴政」。

不久,孝文王死,異人繼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對呂不韋十分敬重,任為相國。嬴政因父母的關係,受呂不韋影響頗深。
秦莊襄王只當了3年國君便去世。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史書上把他稱作「秦王政」。當時秦王政年僅13歲,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均委託大臣處理。

秦王政年滿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把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大秦王朝。

統一後,他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朝政,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繫,維護與拓展秦朝遼闊的版圖,使秦朝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2010-12-19 8:47 pm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pts/pts-rick/public_html/new_page_15.htm
秦王政年少英明 呂相國老謀深算
公元前二四六年,十三歲的羸政以太子身份繼承了秦襄王死後空下的王位寶座,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始皇冕親政以前,秦國的權力操縱在相國呂不韋手中。呂不韋所以有此權勢,是因為早在莊襄王在越國當人質時,當時還是投機商人的呂不韋就認為這位潦倒的秦公子「此乃奇貨,可居也!」而予以鼎力相助,至其當上國君。而他自己也因此獲得相位,封文信候。
秦王羸政少年繼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權勢傾國的相國兼「仲公」呂不韋就愈不能忍受。公元前二三七年,二十一歲的羸政定於次年登基,呂不韋久握國家大權,又自以為有恩於秦王父子,極不願把權力交給羸政。因此,他一方面把巿井無賴出生的嫪毐推薦給太后,以求自保,另一方面散佈秦王政可能是他親生兒子的小道消息,同時公告他的《呂氏春秋》,宣佈「能損一字者予千金」,藉此向秦王示威,以使就範。
公元前二三八年,羸政加冕,嫪毐意圖叛變,秦王政派兵鎮壓平息,趁勢免去呂不韋相國職務,令其遷出咸陽,回河南洛陽封地居住。呂不韋耽心被誅,不久就飲耽自殺了。秦王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之後,開始進行征服六國的計劃。
雄圖大略的政治家素質
秦始皇的政治家素質充分表現在對鄭國修渠和李斯《諫逐客書》的態度上。
鄭國原是韓國的水工,韓王企圖耗損秦國的國力,派了鄭國入秦,說服秦王政引涇河之水入關中的大水渠,秦國採納了鄭國的建議,並讓他主持這項大工程,後來鄭國被秦王政看穿陰謀,但他仍認為這條水渠一旦修成,就等於為秦國打下千古基業,造下萬代之福,遂免了鄭國的罪,許諾他繼續完成。果然,這條「鄭國渠」修成後,滾滾涇河之水,源源不斷地留入關中良田,從此以後,八百里秦川一片沃野,糧食產量加倍成長,成了秦國聚寶盆,為秦國的統一戰爭打下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中略]


在這些客卿中,來自楚國的李斯也在其列。但他不甘心被逐,上書諫阻,並列舉許多實例,說明秦國之所以富強,全賴六國之人,所以若要繼續維持秦國的強大,非開放門戶,廣納人才不可!秦王政讀了之後,幡然悔悟,不僅立即撤銷逐客令,對李斯更加看重,而且更重視爭取各國人才。後來,秦王採納李斯的計策,設立郡縣,打破沿襲已久的諸候分封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確立了封建的行政體制。
完成統一天下大業
韓非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極有利於極端專制的獨裁者。因此秦王政在看到《孤憤》、《五蠹》等著作,不禁拍案叫絕。為了急於得到韓非,秦王不惜發兵攻韓。可惜韓非來到秦國不到一年,就被李斯讒言逼死。
而秦王對魏國人尉繚的態度,正可反映出他確能重用六國的來秦人才。尉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軍事家,他撰寫的兵書《尉繚子》,被後人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秦王政不僅委以掌管全國軍事的國尉重任,還讓他享有與自己同樣的飲食住行,對他十分恭敬。他依照尉繚的建議,派人分頭到六國去收買奸臣,挑動內亂,果然對秦國統一戰爭的順利起了很大的成效。
[中略]



設郡縣興文治
秦王政完成一統大業,志得意滿,於是召來眾臣商議帝號。群臣說秦王政平定天下的偉業,連五帝也比不上,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尊貴,故建議秦王政稱泰皇。秦王政自己則決定「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稱「皇帝」,以表示自己「德兼三皇,功包五帝」。這就是各朝最高統制者稱為「皇帝」的由來。
秦王政認為從古到今他第一個稱作「皇帝」,那他就是「始皇帝」。他的子孫後代就依次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秋萬代。他又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為「詔」,印為「璽」,以突出皇帝的至尊無二,並制定了一整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制度,在文書格式上也有相應嚴格規定。
得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每郡由朝廷派去官員三人,郡守主掌全部事務,郡尉協助郡守掌管軍事,郡的藍御史則監察郡務,隨時向皇帝報告,一郡之下,設置數縣,也是由朝廷官員管理。這種體制,由秦始皇確立之後,在中國沿用了二千年之久,歷朝歷代雖然有些改動,但基本上還是秦代郡縣制的框架。
秦始皇設立郡縣制,把天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後,開始大興文治,實施有利社會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諸如確立土地私有,統一法律、文字﹙書同文﹚、貨幣,度量衡,以及讓全國道路等寬﹙車同軌﹚。這些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秦始皇還北伐匈奴,南定百越,擴大中國的版圖,促進了中原民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融和。出自軍事目的修築的萬里長城,確實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然而那連連綿萬里的雄姿,也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徽之一。

2010-12-21 08:44:26 補充:
秦國統治階層的秦公族源於東夷,西遷建秦時而西戎化,當時秦國國民還有周餘民,人數跟秦公族相若,而秦國大部份人口為羌氐。秦國東擴時華夏化。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2: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218000051KK009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