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ooks.sina.com/bg/funny/allembracing/excerpt/sz/rw/2010-09-20/0935273571.html
菊花王朝:日本天皇為何能夠萬世一系
[前略]
歸根結底,是歷史讓天皇重掌大權,亦是歷史讓天皇披上了神聖的外衣。國力凋敝之時,人們都需要一個力量強大的絶對權威領導時政,安撫大家焦慮的心情,要打擊外敵,切忌自家陣腳大亂,而結合日本實際,天皇則是這一絶對權威的最好人選。天皇的神性有古老的史書為據,天皇在歷史上也曾執掌政權,把天皇推上神聖至高的地位,既有利於凝聚天下民心,又不妨礙對西方文化的學習。
隨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日本國民的自卑情緒逐漸淡漠,既然日本是神居住的國家,日本人當然自認為是神的子民。明治維新後的強大,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讓日本人對天皇的權威更加堅信。 幕府在日本的統治有數百年之久,在這期間,絶大多數天皇都小心謹慎地扮演着“神”的角色,遠離世俗百姓。因此,近代的天皇制的民衆基礎雖不能說絶對沒有,卻也是十分薄弱。而其之所以可以如此迅速地建立,並深深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除了要歸因於水戶派等日本學者在理論上的大肆宣傳,也和明治政府的教育政策息息相關。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在登基諭書中,就已經開始大力渲染天皇的神性。各地發布的諭書都稱天皇為神,是日本理所當然的主人,只是在此前的數百年間,日本紛亂不斷,北條、足利之輩趁亂作惡,奪取了理應屬於天皇的地方。而天皇在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後,到今天依然保存着血脈。
[中略]
大力興辦教育是明治政府最為後來的日本人稱道的維新內容之一,明治政府從很早就意識到要教化國民,讓天皇是神的觀念深入每一個日本人內心,沒有比教育更好的手段。當時教育的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傳播西學,一個就是皇權教育。
[中略]
而到了19世紀90年代,愛國教育就完全被皇室教育取代,按照皇室教育的要求,身為日本國民,為源遠流長的皇運效力,是與生俱來的職責,也是人的基本道德。明治政府試圖用大力強化皇權神性的辦法保護日本的國體。
為此,明治天皇還破天荒地從舒適的皇宮中走了出來,到全國各地看望他的子民,一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二來考察皇權教育的效果,而在明治天皇之前,根本沒有哪任天皇這樣做過。明治天皇在位45年,外出體察民情便有90多次,平均一年出行兩次。
一邊跪拜天皇,口口聲聲信仰神道教,一邊又虔誠膜拜外來神佛,是對天皇不敬的一種表現。為了進一步強化國民對天皇的崇拜之情,日本政府開始規範國民的日常習俗,佛教的盂蘭盆節,來自中國的乞巧節和端午節都先後被國家禁止,同時,和天皇相關的紀元節和天長節又被上升至相當重要的位置。
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拜,正是通過這些皇權教育手段,在近代才逐步形成的,可見天皇制的歷史並不悠久。
[中略]
在日本人的潛意識裏,天皇不管是人是神,都是日本的象徵。戰後初期,國勢衰微,日本人開始剝去了天皇神聖的外衣,對天皇制進行深刻地反思,正如他們對國家、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一樣。而隨着國力的恢復,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被喚醒,埋藏於他們心底多年的天皇情結也一齊蘇醒。戰後初年頽廢抑鬱的日本人根本想不到在幾十年後,90%的日本人都堅信日本是“優秀的國家”。明治初年,政府還要為樹立天皇權威制定節日,而戰後的日本人則根本無須國家號召,就對將天皇生日作為全民節日充滿期待。日本文化因為天皇的存在格外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