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 提到忍耐很容易想起《史記》裡兩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是卧薪嘗膽,另一個是袴下之辱。按照《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記述,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回國後,坐卧在薪草之上, “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勾踐透過忍受艱苦的生活,提醒自己要報敗仗之辱。《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西漢大將韓年輕時在市集上被一班奢夫欺負,為了不吃眼前虧,他強忍屈辱,爬過人家的 “褲囊底”。這兩個故事反映了中國人的忍耐哲學,就是忍辱負重,忍辱求全。 忍耐哲學除了見於民間歷史故事,也見於儒家經典。《論語‧衞靈公》: “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教導他的學生 “小事不能忍耐,便會破壞大計劃。”如果日後他們做了領袖,就要懂得衡量事情的大小輕重,以大事為重,不要因小事破壞大事,處世要堅忍。孟子有一番慷慨的言論,《孟子 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說: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練他的心意、筋骨、腸胃、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能有忍耐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先哲先賢教導有大志的人要學習 “忍耐”,這是處世很重要的態度和方法,要把目光放遠一些,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困難。能忍受眼前的困難,將來會得到更大的成就。 忍耐的智慧對現今青年是很適切的。現在學校、社會都提倡抗逆力,忍耐就能夠鍛鍊我們的抗逆力。假設你中學或大學畢業後,找不到一份高薪厚職的理想工作,這時候你就要學習忍耐,為了日後有更好的工作,現在的工作人工低,職位微我也做,從這工作開始累積經驗,為日後的事業打好基礎。很多人會引香港首富李嘉誠為例子,他的事業是由低做起,從學徒出身,做塑料技工,送貨工人,再轉學地產生意,慢慢累積經驗資金,幾經忍耐,當機會一來,便可大展拳腳,創立自己的事業王國。 不過你可能會說: “我不會做李嘉誠,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我對現世功業並沒有野心,也不感興趣,那麼忍耐對我有什麼意義呢?” 沒錯中國的忍耐哲學是受到現世功業思想的限制。但可以從《聖經》得到突破。《聖經》教導我們忍耐,著眼點並不是現世功業,而是指向高的層次,就是我們的靈性。《羅馬書》五章3-4節: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忍耐是從患難中產生的,而忍耐會把人鍛鍊成更加成熟更有經歷,人從種種患難中經歷過來後,就體會到神才是掌管一切,這樣他對聖經所說的就更有信心,對神所應許的就更有盼望。所以忍耐的意義是提升我們靈命。 農夫期待田裡的出產是要忍耐;母親等候胎裡嬰兒的出生也要忍耐,生命的長成都需要忍耐。農夫如果耐不住,要莊稼迅速長成,拔苗助長,他必定一無所穫。假若懷胎的母親不想忍受十月懷胎之苦,要娃娃快快下地,就動手術把小生命取出,那胎兒不是夭折就是發育不健全。沒有經歷忍耐的生命是不成熟的。很多同學覺得求學的時間太長,小學六年,再加中學大學三三四,一共十六年。除了要忍耐長時間,還要遵守學校裡的種種規則,受師長的諸多監管。求學這麼漫長不自由,不如早早輟學,出來找工作,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大家都知道現實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連中學都沒畢業,你能找到什麼工作呢?這和不足月就出世的嬰兒沒有不同,很容易夭折,會給社會淘汰。所以求學的時間,學校裡的規矩,師長的監管都要讓同學學習忍耐,以致你們的生命更加成熟老練。
問題: 根據以上文章 “忍耐”對我們有甚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