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可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人抒發情感、反映現實的工具,更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貼心良伴。
音樂可以紓解身心的緊張,使人放鬆,恢復幹勁。此外,根據國外的臨床實驗證實,音樂還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誘導睡眠。雖然僅憑音樂不能治癒特定的疾病,但是,併用音樂療法和傳統的/現代的醫學療法,確實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事實上,單獨使用音樂療法,雖無法達到上述的奇蹟,但若併用傳統/現代療法,確實能有效提升效果。就國外的研究而言,這在精神科、內科、小兒科、外科,都是獲得認可的事實。
不過,藉由音樂消除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身心疲憊,卻十分有可能,進一步還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一般來說,轉換氣氛、恢復精神、化解不安與緊張、集中注意力、紓解壓力、幫助入眠、減緩悲傷、安定情緒、豐富感性、消除身心疲憊等,各種有效利用音樂的方法很多。就基本而,「音樂是享樂的事」──這一點千萬不要忘記。重點是,聽音樂要依自己的興趣,絕不可勉強聽自己不喜歡的曲子,以免招致反效果,反而造成壓力。
音樂對我們「心的節奏」,究竟有什麼具體的作用呢?
(1)音樂會驅逐形成憂鬱的情緒與思想。
(2)音樂有變化情緒的特徵,能將憂鬱的情緒轉換成喜悅明快的情緒。
(3)音樂可以消除心中的緊張、煩惱。
(4)藉由節奏的刺激,可激起肌肉的活動。將人從惡劣的空想中解放出來,注意力轉向周遭的事物。
音樂具有對我們的心直接作用的特徵。有時候,音樂遠比任何優美溫柔窩心的言詞,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從事音樂的行為,主要係哼唱、聆聽兩項。在古典音樂中,融入作曲家的心情及思想的曲子很多。不過,也有部分喜歡表現個人情感的作曲家,如莫札特。至致於貝多芬、蕭邦、馬勒等作曲家,則有許多融入自己心情、想法的作品。或許他們並不是刻意在作品中,表現特定的情感訊息,只是自然而然的將他們人生中的不安、苦惱,表現在作品裡。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曲子時,心理也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終其一生奉獻給音樂的偉大音樂家之優秀作品,就具有這種動人心弦的魔力。此外,歌唱、演奏樂器等行為,也和表現自我有關。表現不好時,有些人會覺得有壓力,態度變得消極。有些不擅與人溝通的人,會藉由與人一起歌唱、演奏樂器等行為,從中建立自己能和他人一同做事、相處的自信,藉以訓練自己去除無法表現自我、無法傳達自己意念之心理障礙。以上,即為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影響。
音樂為什麼能增進身心健康?在此,必需說明有關人類身體與心靈的關係。簡單的說,「心靈是身體的司機」。心靈和身體在人活著時,會相互作用。比如悲傷時,會音即刺激淚腺流出淚來。生氣時,血管會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肚子餓時,胃會蠕動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從上述的說明,即可了解,心靈如何和身體互動。
自律神經則擔任身心的仲介者。在構造上「心是老闆、自律神經是主管、而身體器官是部屬」。自律神經雖然會和與它作用相反的「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又名迷走神經)相互拮抗以保持平衡,但一旦心臟受到刺激,自律神經就會反應對內臟器官造成影響。相反的,當內臟器官因某種原因失調時,也會透過自律神經將該情報傳達給大腦,然後大腦就會根據狀況發出修復的命令做相對的處理。
身體、大腦和自律神經,經常像這樣相互協調,這也是過去的人常說「身心如一」的道理。但是,我們聽音樂時,究竟是透過什麼神經通路傳達到大腦的?音樂首先會透過下視丘、大腦的邊緣系統,傳導至腦的自律神經中。原因是,人的情緒、感情係由下視丘、大腦邊緣系統所支配。
基本上,我們對於所聽的音樂,不是經過「旋律、和聲如何?所使用的樂器如何?..」這樣的認識分析後,才認為「嗯!這是一首好曲目」。我們對於音樂的喜好,是直接「訴諸心理」而非透過理解這樣「知的行為」。這一點,正是音樂治療法和認知心理治療、自律訓練法等使用語言治療法的差異所在。音樂療法因具備這項特徵,相信定能給語言溝通障礙者、智能不足者、老年失智症患者,適當的治療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