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簡體字: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E%80%E4%BD%93%E5%AD%97
第一批簡體字表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頒簡體字1934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經教育部批準同意後,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體漢字。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但與現在大陸正式書寫的字體有所不同,如「欧」的「乂」寫「又」。
《第一批簡體字表》標準
有三條選字原則:述而不作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優先採用
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又,是次改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簡化字不同,中華民國並沒有強行要人民使用這些字、它只是把手寫字「正統化」,亦即是一種「添加」,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要廢止同一個漢字的正體字有所不同。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c/ROC24_SC2.jpg/220px-ROC24_SC2.jpg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頒簡體字
=============================
大陸不稱"簡體字"而稱"簡化字",因有字形簡化及合併字,又或者兩者皆有。大陸推行簡化字的原意是中文書寫繁複,簡化字只是一種過渡,最終目的是消滅漢字而完全拼音化。不過大陸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因過於激進而被廢除。繁體字現在也逐漸在大陸被採用,雖然不能說到普及,但其地位目前沒有可能恢復,有指不可浪費前人的成果(指簡化字)。大陸已經官方正式承認文化大革命是錯誤,但沒有,亦不可能把始作俑者的毛澤東扯進來。
2010-12-12 15:39:04 補充:
中文漢字是有繁化過的,好像"製"字是從"制"字中分出來的,互相分工,而日本也跟隨採用。
日本戰前的漢字就是繁體字,除部份民國時期創立的元素字例如鋁、鈉、碘等沒有跟隨中國採用之外。戰後日本文部省也修訂漢字,把部份漢字簡化,部份跟中國簡化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同,好像"聯"字沒有了,被併到"連"字之中。
韓國沒有把漢字簡化,甚至有的繁化,好像"裴"字變成"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