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台 鄭軍為何敗於澎湖海戰 海峽之隔的台南鄭經為何要降清
施琅攻台 鄭軍為何敗於澎湖海戰 海峽之隔的台南鄭經為何要降清
回答 (2)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6722345/o/101012060636013869379650.jpg
鄭經的東寧王國之所以會漸漸衰亡,
與他隨三藩之亂出兵福建、廣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還鄉,
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
見清朝未予以慰留,且否決其子尚之信繼任,
深感納悶,故上書聲請撤藩,以探其動靜。
孰料朝廷將計就計,同意之,
則吳三桂騎虎難下,心存不滿,於是舉兵反叛,
後又聯合耿精忠、尚之信,
打著「反清復明」的名號,希望能籠絡人心,
而耿精忠也邀請了臺灣的鄭經一起造反。
鄭氏政權之所以會在臺灣紮根,
就是為了將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如今機會來矣,鄭經豈可能錯過?
於是鄭經便率領大軍登陸了福建(西元1674年)。
起初形勢大好,勢如破竹,攻入了福建、浙江,
但三藩起兵本來就非只是為中興明室,
於是後來鄭經與耿精忠不和,甚至於福建開戰。
至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清軍漸漸穩固,
耿精忠、尚之信見苗頭不對,率先降清,
而鄭經先前所佔的地區也漸漸被收復,
於康熙十七年(西元1678年)又退居金門、廈門。
而後,清朝採行遷界政策使鄭軍孤立,
又設立「修來館」以高官後祿吸引歸順。
最後,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三月,
鄭軍黯然撤回臺灣,此次出兵宣告失敗。
征戰了六年,勞民傷財,且失敗後元氣大傷,
加上陳永華也於這年去世,
鄭經心灰意懶,開始耽湎於酒色,
政事漸漸疏於管理,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氏在臺政權已搖搖欲墜。
隔年(西元1681年),鄭經去世,得年39歲,
由年幼的次子鄭克塽繼位。
在勉強維持了兩年政權後,
清朝派出了施琅收復臺灣(西元1683年)。
雙方於澎湖激戰,鄭氏將領劉國軒死命抵抗,
但最後仍宣告失敗,劉國軒帶著殘軍回到臺灣。
經過一番商討後,鄭克塽決定投降清朝,
鄭氏在臺二十一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6722345/o/101012060636013869379651.jpg
原因有二:
本來鄭經死後由長子鄭克臧繼位,但卻被馮鍚範剌死,改由12歲的小孩鄭克塽接班,人心不服,內部茅盾降低了士氣,多數人不支持鄭克塽政權。
從鄭成功開始,東寧王國的最精銳部隊是水師,能戰之兵都在國軒手中,澎湖戰敗後,精銳盡失,已沒法再戰,只能投降。而克塽小孩政事由馮鍚範把持,此等小人貪生怕死,平常高談台灣優先我台灣等口號,一旦面臨決擇只要能保小命和財產,其餘皆可放棄。
收錄日期: 2021-04-11 18:32: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206000010KK063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