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經典現代化理論
50年代,美國一批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經濟增長委員會主辦的學術刊物《文化變遷》雜誌編輯部舉辦的學術討論會上,大家討論了貧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與會者認為,使用“現代化”一詞來說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比較合適的。1958年,丹尼爾•勒納出版《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一書,認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就是現代化。1959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比較政治委員會召開了政治現代化討論會,隨後出版了《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學》(阿爾蒙德和科爾曼,1960)。
60年代西方陸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現代化研究專著,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例如,《經濟成長的階段:非共產主義宣言》(羅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現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現代化和社會結構》(列維,1966),《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研究》(布萊克,1966),《現代化:抗拒與變遷》(埃森斯塔特,1966),《現代化:增長的動力》(維納,1966)、《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頓,1968)等。在70~80年代,現代化理論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得到全面發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現代化理論
二後現代理論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後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1959)、後工業社會(貝爾,1973)、後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 1991;格裏芬,1997)、後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資訊社會、網路社會和數位化社會等,其中,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後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于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後現代是一種文化思潮,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歷史階段稱為“後現代階段”,有些學者提出“後現代時代”。後現代思潮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都有反映。
後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後現代化階段。美國密執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後現代化。他認為,後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增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
三.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從人類誕生到2100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等4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等四個階段,人類文明進程包括4個時代16個階段;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是第二次現代化;文明發展具有週期性和加速性,知識時代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而是驛站,將來還會有新的現代化等。
對於主要發達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大致經歷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現代化將大致經歷130年(1971~2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