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整麼解釋

2010-12-01 2:31 am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怎麼解釋?
各位大大請告訴我!
急需

回答 (4)

✔ 最佳答案
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從神秀大師的無相偈,可知此時的神秀大師,是從身及心的兩個角度,來描述本心般若之性。本心般若之性即「淨圓覺」也,上述圓覺經記載的是,佛陀為末世眾生及新學菩薩解釋的,「淨圓覺」一定離身心幻垢。但是神秀大師卻在身與心上。所以神秀大師所見與佛陀所見差異太大。一個是屬人的層次,落在生滅法及善惡分別上。因為身如菩提樹,此身有聚散,有一定的時間,屬生滅法。心如明鏡臺,能照見各種意念,意念有善有惡,屬善惡分別。從人的層次,能這樣看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從屬天的角度看,這種看法是愚癡者,所以五祖說神秀大師,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這裡很有意思,為何說未得,但卻已入門了呢?因為從身心入,是正方便、正思惟。但是若不知身心為幻垢,且不能離幻垢,就不能稱為菩薩,意即尚未走上「覺有情」的任務道路上,所以神秀大師當時的狀態是入門未得,不見自性。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曆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像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圖片參考:http://www.qqbye.com/gif/UploadFiles_gif/200812/2008120702543030.gif
參考: Eva+網路
2010-12-01 2:40 am

身心是要常常清淨 才不會髒亂
2010-12-01 6:00 am
因為這個明鏡還不是大圓鏡!所以要有個智台依託!~~有了智台就露相啦!所以就得防塵!一但塵染!鏡智就發揮不了全功率!有可能變魔鏡唷!


沒有鏡台的大圓鏡智!才是真正的真空妙有唷!幻化萬有,鏡智天地!任天魔亂舞,邪染塵飛也勾不著邊啊!!

你抓不到!你跩不了!你圍不住!惡勢力!勒勒勒!我戲謔你!

可惜!這個太高竿了!~~~只有佛能真實辦得到!

"真人"也只能躲起來遙控!不讓惡勢力找著><"
2010-12-01 2:51 am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曆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陸同胞剛來此地備罵了,鬱悶中



收錄日期: 2021-04-29 16:25: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30000010KK050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