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坐禪
雖然有些禪師主張行、住、坐、臥皆禪,但禪宗亦以坐禪為根本行持,故此有以端坐參禪作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不過修習坐禪並非禪宗獨有,而是其他宗派皆有的修持。
禪宗的坐禪方法,首先要做到『放捨諸緣,休息萬事』,也就是了知到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清靜,而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是假名,如夢幻泡影,與自性原不相干。故此我們不應隨一切世間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進而將身體的痛癢苦樂、飢寒飽暖,個人的生死榮辱、禍福吉凶,一概置之度外。這樣自然可以消除一切妄想分別,遠離執着。而我們的身心在動靜之間,皆應保持此種狀態。飲食和睡眠方面則應調節適度。
在坐姿方面,可採用跏趺坐、半跏趺坐,或只以左足壓右足。再將左掌放右掌上,兩手的大拇指相抵。坐時身體要端正,不宜傾側,保持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抵上顎唇齒相閤。但雙目必須微開,免致昏睡。身體坐定後,便調勻氣息,放鬆下腹。此時心中對一切善惡,都不思量。而當一念妄想起時,只是去警覺它,而並不去執着或著意去排遣它,則那一念妄想自然消逝,即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而久之,自能了知一切妄想皆無自性,當體即空,一切妄想直覺皆原於自性清淨心。若能領會此意,則能達致身心安樂。在出定時,身體徐徐移動,安詳而起,在一切時中,皆須護持定力。
頓悟漸修
禪宗在修行上主張『頓悟自修』。所謂『頓悟』,是說凡夫在未覺悟時,以四大所成的色身為身,妄想為心。而不了知自性〈即自身本具之佛性〉是真法身,和自己的靈知是真佛。只一味在此真心、佛心外求佛,隨逐如波浪起伏的妄心妄念四處奔走。忽而得遇善知識,指點入路,靈光閃動,徹見自身本具的佛性。此一佛性的存在,原無煩惱污染。而這無漏智性,乃自身本來具足,與諸佛亦無絲毫差異。這種當下徹見自身本具之與諸佛無異的佛性的經驗,就是頓悟。但禪宗認為頓悟後還需要漸修。因修行者雖能頓悟自身本具的佛性,與佛無異,但由無始以來所熏習的煩惱習氣,很難頓然全部去除。故此須要依悟而修,經過正知正修的熏習,而轉凡為聖,這就是『漸修』。舉例來說,頓悟就像初生孩子,出生時已肢體齊全;而漸修就如長養此孩子成人,須多年心血栽培,才能成功。
亦有人把禪宗的修法分為三種:
一、先悟後修:即普通坐禪者,須於悟後,更去做持戒和研習經教的修行。
二、悟修同時:上根修行者由於宿世修持,根器成熟,只待於此生證果。但在未悟時,被現世之業所障蔽,未能顯露。及至一旦觸機開悟,即見其一切具足,見性成佛,如六祖惠能大師便是。
三、先修後悟:對下根修行者,先教他持戒修定而熏習其善根,到後來或可得到開悟。三者中,第一種即是『頓悟漸修』,第二種則是唯有上根者方能做到,至於第三種根本不是禪宗所倡導的方法。所以修禪者都是以『頓悟漸修』為正確的修行方法。
參考: 佛教聯合會綱址
仍有我執,被魔所障,在心留印,便求菩薩清除.修行有所障, 頑習屢改屢犯. 就同菩薩認錯,祈求多加指引若人未能依一已之力成就,便把心交給菩薩,相信菩薩,依靠菩薩志心皈依, 勤心莫退.頑習可以改正,心障能除,又有菩薩指引,便接近..找到了它,找住了它. 便要在身,口,意, 以合宜人道方法把它釋放出來.身, 未能合宜, 便去學習口, 未能達意, 便去學習.意, 未能清正, 便去學習. 心能上達於菩薩,下達於人, 便問心無愧菩薩在那裏找到? 在你身上,在你心上,在你口上. 你唸手上的佛經, 唸經上咒, 唸菩薩名號, 或心唸, 或口唸, 志心専注. 常常唸持. 佢地就聽到. 每位菩薩都神通廣大.大慈大悲.不要有比較心,隨緣唸你所孰識的.
不要說太多,說得多,未做到,做不到,都唔好.會被人罵.
小弟因觀世音菩薩得知地藏菩薩.現志心皈依地藏菩薩.在家弟子.常誦讀經典有地藏本願經.常持誦咒有大悲咒,六字明咒.常唸名號有南無地藏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多謝各慈尊指點,多謝各位師兄師姐指點. 願臮生俱樂與樂因,願臮生離苦與苦因,願臮生不離無苦之樂.願臮生與我業障悉得消除.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阿彌陀佛
2010-11-26 08:58:18 補充:
做每件事菩薩都知到.合理就把它留住.不合理放一日二日都係唔合理. 錯左便立刻改正.
對父母盡心,對兄弟盡心.對朋友盡心.對工作盡心.便問心無愧.
多看善知識,學好做人.
我發心讀書較別人遲. 最近剛看完的知識有- 孟子,論語,弟子規,三字經,三十七道品. 明白又做的只有小部份...><要加把勁...希望各位前輩,師兄師姐多加指引...願各位早日得成正果..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