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明社會

2010-11-23 9:34 am
請幫找1些資料關於古印度明社會!


thank you!!

回答 (1)

2010-11-23 5:10 pm
✔ 最佳答案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西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康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西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西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西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西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西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西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西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恒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西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西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裡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西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西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西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恒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西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西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西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西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西元前2世紀,遊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佔據大夏,逐漸從遊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西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西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西元15—65年)消滅其他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西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係。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臥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矇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餘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9: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23000051KK000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