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指開心是苦的,WHY?

2010-11-20 5:42 am
佛教中指開心是苦的,為什麼這樣說?
你又認同嗎?
更新1:

其實會唔有人反對開心=苦的睇法? 如果一開始佛教所講的不是開心是不對的,那我們是否誤解了佛教對開心=苦的定義?

回答 (4)

2010-11-20 11:02 pm
樓主這句話不知是誰說的, 前文後理又如何, 但如要用佛法解釋, 應該是指一種執著的開心. 一切無常, 人如不了明, 那得的開心就是失的痛苦的種子.

例如考了第一, 開心很好呀!
很多孩子都不知是’我這次得到第一’, 而不是’我成為了第一’, 於是以後很辛苦, 考第二都會感自我形像受損.

心裡瀟灑的人, 得的時候仍可以開心, 但在失的時候, 痛苦會小點, 力量會大點. 因為他們懂得在不應執著或不能執著的時候不去執著.

很多人都不知不覺的在生命經驗與觀察中, 了解無常, 達到更自由的心.
在在處處, 佛法都是可以證明的.
2010-11-20 10:38 am
開心是短暫的,苦是聖諦,因為苦是恆常,佛陀正到的法四聖諦,苦諦是永恆不變的出現,而你說快樂是沒有的樂諦,因為快樂是無常,只是很短暫,一生起就消滅,所以人就不停地去尋找快樂,但這種快樂只是在六根停留很短暫,就好像眼看到美麗的事物美男或者美女,但一下見到就消失,因為心在眼一下個動作就去了行蘊,之後心下一個就去了想蘊,去識蘊找出過去資料好看好感受,之後就行蘊生出喜歡,這個一下一下運作只是一秒內發生,但其實心以經不停轉變,眼前看到這個以經消失又再出現,根本是假的,因為要去不停滿足六根。意思就是這個樂剛在眼生起立即消滅去受想行識處理。

再說快樂過後就有空虛,如果樂是恆常應該是不停地生起,不會只是苦不停生起。

佛陀中指是中道不在苦亦不在樂是平常心。你搞錯了~在世明中,我們是學習中道不苦不樂,不去2個極端,過苦的苦行,過渡享樂,依正念正定正思維正語正命正精進正業正見地生活清為八正道。

再簡單點講,傷心可以不過要識可而止,開心快樂玩可以不過亦要識可而止,心不可以過度地在快樂或悲傷中,快樂會引起貪慾,貪慾生起就會引起不滿,可發展就引發仇恨心,最後就是轉入痴迷不能自拔。同時不滿會引起妒戶忿怒的瞋心,之後發展出痴迷不能自拔,要破壞毀滅才可以。問題是心容易生起這3種毒(貪,瞋,痴)會對自己和別人作出危害行為語言和意識影響。你用智慧了解我說的話~

2010-11-20 02:48:55 補充:
還要我要提你,懷疑心都是十大煩惱之一,你種入了這個懷疑種子入心很難才可以拔掉出來,就等如小時不小心聽到第一句粗口,不停在心中回響,或者好像一首歌曲一樣在你心不停autoplay,這就是心行蘊。不時在想過去,不時在想未來,有時好像小鳥一早飛出去尋食,一下就去十萬八千里外的國家。
2010-11-20 8:13 am
.
佛教中指開心是苦的 ? 冇這樣說過 , 係說生滅無常。如露亦如電的短暫開心 , 是人所逐 , 故必追求財名享樂的欲望 , 則陷入更深的不開心煩惱 , 所以說 , 執著開心也係製造苦的因。

雖然我們觀察一般人的感受,有些人是喜樂的開心的,有些人是憂愁苦惱的,有些人是不苦也不樂,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如果我們做深刻的觀察,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無窮盡的欲望是苦了。

人之所以有煩惱有痛苦,就是因為不了解「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誤認為「我」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由我為出發點,產生了對物的執著,順意,就生喜樂開心,不順意的就生苦惱而造作種種不淨業,我們眾生的輪迴生死,受種種苦報皆由此而來。如果我們能瞭解「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對一切名利財色等都能看得開,放得下,我們的一切痛苦一切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了。
.

 
2010-11-20 6:09 am
佛教所指的苦是----無常,

開心對應於不開心,
每個人都渴求開心,
但每個人都無法恒常地開心,
如此,開心過後,就是不開心,不開心過後,就是開心,
開心不開心的心境無常無間的煎熬著我們,
使得我們的心境起落無安定,

既然開心不開心,本是"無常",
故無常,才說是苦,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20: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19000051KK012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