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史(15分)!(不要維基)快速!!!!

2010-11-18 3:45 am
元朗史(15分)!(不要維基)快速!!!!

回答 (2)

2010-11-20 10:10 pm
✔ 最佳答案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ylhistory.html


元朗古稱「圓塱」。「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指江邊或湖邊的低窪地。從字面上推測,古時元朗可能是一塊水源充足的沼澤低地。
元朗歷史悠久,在秦朝 (公元214年) 已隨香港地區一起併入中國的版圖,在歷代行政分區的變易中,隸屬廣東省之下的一個縣份。在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以前,元朗屬於廣東省新安縣的管轄範圍。區內居民以務農為生;廈村、新田一帶曾為產鹽要地;橫洲在元朝更是出產珍珠的地方。明朝末年,大橋墩已有墟市的設立;廈村亦有一些貿易的活動。清初,更設立了元朗墟 (元朗舊墟)。
清朝康熙元年 (1662年),清廷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元朗一帶居民歷盡流離之苦。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由於村民流散,身故者多,元朗十室九空、荒地連綿。後來在清廷的鼓吹下,有大批客籍的居民由江西、廣東及福建等地遷至。元朗始逐漸恢復昔日的面貌。
光緒二十四年 (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包括元朗)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予英國99年。在英軍開抵新界時,由於錦田居民不知道條約的存在,於是動員鄉民奮起抵抗,以致不少鄉民慘烈犧牲。
二十世紀初對元朗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事件有:一、1915年元朗新墟的成立,日漸取代元朗舊墟的地位;二、1920年,在鄉紳集資及新界理民府的資助下,成立博愛醫院,向區內居民提供中西醫療服務;1923年,元朗區鄉紳鄧偉棠與荃灣、粉嶺區的鄉紳聯名反對政府建議的補地價政策,並組織「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即日後「新界鄉議局」的前身;四、1937年,更產生了「元朗商會,旨在發展商業,團結力量。不同的地區組織於戰前紛紛成立。
日治時期,日軍在洪水橋附近設立警備司令部。元朗鄉民飽受戰火摧殘,學校停辦,博愛醫院院務停頓,只有元朗商會仍然運作。據說當地曾設立歌壇及影院,供當地憲警娛樂。日佔時期, 部份鄉村仍然依照傳統,舉行太平清醮。
香港重光以後,鄉村學校相繼復辦。1946年,博愛醫院在元朗鄉紳的支持下重投服務及進行擴建,至1951年完工。戰後初期,大量內地難民移居香港,部份散居在元朗一帶。自七十年代起,政府銳意將元朗發展成為新市鎮,元朗始有今日的面貌。
2010-11-19 11:24 pm
元朗(英文: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西部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鄧氏家族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鄉城遷移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歷史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秦朝時已隨香港地區一起併入中國版圖,在歷代行政分區的變易中,隸屬廣東省之下的一個縣份。現有的原居民有唐代南移的鄧氏、宋末文天祥後裔的文氏。元朗居民過去主要以務農為生,亦有漁業和生產鹽與珍珠。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主要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至南洋。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眾多鄉紳請求在當地建縣。 因此明朝政府於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 出56里、7608戶,共33,791人,成立新安縣, 縣治設在南頭。 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起,到清宣宗道光21年(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元朗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此前,清初的海禁政策和為對付鄭成功而實施的遷界行動一度使元朗變得荒涼。

新市鎮發展早於1970年代,香港政府把元朗一些地方發展為新市鎮。元朗新市鎮位於凹頭以西及屏山以東,現時人口21萬。天水圍新市鎮位於橫洲以西,屏山的北面及廈村的東面,名稱取其附近的天水圍村,是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現時人口27萬。目前仍在計劃的起步階段當中的洪水橋新市鎮位於洪水橋市中心東北面,預定人口16萬,未來會和天水圍新市鎮一起綜合發展成具規模的新市鎮,但何時發展仍有待商榷。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34: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17000051KK011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