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公司的集體回憶

2010-11-11 10:23 pm
找來一篇文章作為對香港的國貨公司的集體回憶-

"上星期心血來潮,到北角英皇道的華豐國貨兜了一圈。不知多少年未有入過去,但內裏的裝修陳設、售賣的貨品,甚至連氣味都依舊。「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令我不得不懷疑在這裏,時間停留了許久許久。港英警察在六七暴動圍攻華豐這個左派大本營,已經是上一代不願提起未敢忘記的前塵往事了。我成長在大陸打開門戶做生意,Sogo八佰伴進佔香港的年頭。那個時候,香港仍然有很多國貨公司:裕華、華豐、中僑、中藝、赤柱(有誰記得這間國貨的店址在哪?估中無獎)、大華、中國(後來兩者改名為華潤),新界也有些規模較小的,早不再以「愛祖國,用國貨」掛帥(我實在不明白早陣子李錦記在德輔道中的廣告燈箱,竟然會重拾這句老掉牙的話),也開始賣起夢特嬌、Puma、樂聲牌電飯煲來。記得差不多每間國貨公司都會擺兩輛電單車,旁邊掛上一塊牌,寫上「香港付款,內地提貨」。而在姨媽姑姐當中,總有一個在國貨公司做售貨員。以前最近我家的一間國貨公司,是德福的裕華國貨,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一共有兩層,燈光昏黃得叫人想睡覺,門口有大大個很醒目的紅色logo燈箱,左右各有一隻白色石獅子守門口,哥哥試過爬上去拍照。我就在裏面買過新雅出版一套四冊的盒裝故事書《威威學本領》,至今仍然安放在書架上。裕華每年都會搞大抽獎,電視廣告旁白是車淑梅,當時尚未參加選美的李嘉欣拿住抽獎券投入箱內,背景煙花盛放,音樂唱着「裕華國貨,服務大家」,印象深刻。我們逛得多,光顧得少,當然沒有中獎。不知過了幾年,德福那間裕華由永安接棒,再幾年後永安搬往德福第二期商場。於是,樓下變了馬莎,樓上分拆為幾個舖位,再後來連樓下也要一分為二,一邊由izzue經營。至於我去得最多的一間,莫如旺角山東街的中僑國貨。每次和家人去旺角,總會入去逛一逛。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志在購物,只是貪有厠所可以方便,而夏天又有冷氣嘆。隔鄰是瓊華茶樓,家人最愛那裏的馬仔,飲完茶例必在樓下買一盒,反而為人津津樂道的大招牌「邊個話我傻」,我倒沒有甚麼印象。中僑可算旺角的地標,連《麥兜故事》也畫上中僑的霓虹燈,彌敦道的分店卻沒有那麼熱鬧。不記得中僑有五層還是六層(還是更多?),只知頂樓賣文具和傢具,中間幾層賣工藝品、男女裝,不少都非國產了。我最喜歡逛地庫賣土特產的超級市場,因為那裏最多國貨,而且包裝和名字都土裏土氣的,最是有趣:上海大白兔糖、扇牌洗衣皂、白貓洗衣粉、黑妹牙膏、上海理髮師傅常用的美加淨爽身粉、菊花晶、用紙包住硬如石頭的雲南茶餅、天府花生、綠色紙盒包裝的青島小籠包、雲南白藥、玉林正骨水、廣西蛤蟆酒蛇酒、山西竹葉青酒、葡萄汽酒……當然少不了鐵籠裏的梧州金錢龜。另外,不同時節會賣應節食品:農曆新年有年糕、蘭州瓜子、不同牌子的國產果汁糖牛奶糖、鮮紅鳳冠似的九江煎堆;端午賣浙江嘉慶鮮肉粽;九月賣上海豆沙月餅,雪櫃內整齊地放着一隻隻被水草綁住的大閘蟹,牆上面貼有那張有蟹有花雕的海報;冬至左右就賣東莞臘腸和南安臘鴨。年中又會搞「東南亞食品節」,賣些來自泰國、印尼的調味料和甜品。每走入超市,冷氣往往混雜着金華火腿和洗衣粉的氣味,這也是國貨公司的氣味。所以,我一直認為沒有超市的中藝只賣貴價工藝品滿足外國遊客,與心目中的國貨公司終究有點出入,反而似荷里活道的古玩店。國貨公司畢竟是大陸閉關鎖國下的特殊產物,開放後便顯得過時脫節,所走的路線又不湯不水,漸漸與一般百貨公司沒有兩樣,再加上金融風暴,國貨公司一間接一間關門大吉,既是符合自然定律,也是黯然地完成「歷史使命」。現在有的轉型為中成藥店,大型的國貨公司所餘無幾,逛的大都上了年紀的,懷舊心態多於一切。縱使今天中國貴為「世界工廠」,Nike雀巢明治雪糕也是Made in China,而國內的品牌又多不勝數,可謂遍地國貨,不過我倒懷念以前的實而不華,起碼沒有頭髮豉油,沒有染色爛橙,沒有紅藥水西瓜,也沒有過期月餅。"

引自網友 S W Tsang 網誌 (2006.7.28)

回答 (0)



收錄日期: 2021-04-11 18:24: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11000050KK004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