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社會是否出現敵托邦的形態?

2010-11-08 11:40 pm
反烏托邦(又稱反面烏托邦、敵托邦或廢托邦;英文:dystopia,又作cacotopia、kakotopia或anti-utopia)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8D%E4%B9%8C%E6%89%98%E9%82%A6

您覺得現今的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嗎?或者將會變成這樣嗎?又或者一向都是這樣的嗎?

不是功課,我的年齡已經不用交功課,請您不要抄功課!

我想知道您心中的想法,請多一些例子!

回答 (4)

2010-11-11 9:53 am
✔ 最佳答案
敵托邦的特徵是 :

不公義以公義的理由維繫

壓逼和控制被合理化、正規化 和正常化 (福柯 的學說)

我們追求理性、幸福,最後反而得到不理性、不幸 ( 韋伯 對於工具理性的學說。)

這就如文學上的反諷手法一樣,表面和內里不一, 正義和邪惡癲例.....

其實 全世界的政府、人民, 都染上了 這丁蟹式的思維,慢慢的打造這敵托邦的世界。

如,美國的QE 1 & 2,便是用自由經濟的口號,來遮掩損人利己的計劃經濟行為。

泰國的分裂,只在說明亞洲的民主,不會團結國家,只會讓社會分化和分裂。香港也正往這方向走。

還有大陸以和諧為理由施行的專政、暴政。

一切表面都在追求光明的東西,實際上是陰暗、自私、短視在橫行,這將導致人類自二戰後,最大的不幸。



2010-11-14 19:09:58 補充:
其實 《1984》,香港作家Lawrence aSHILY被人忽略的舞台劇 《強逼你自由》都係批判這種『唯「Should」 獨專』,漫延在人類思潮中的基因細菌。

想一想,為甚麼會有「文化大革命」?因為這是「應該」的!

我們若知道這是 壞事、錯事,我們會偷偷做,不敢大面積地做,我叫這個 丁有健 模式(港劇 〈義不容情〉中的反角。他深深自己是在做壞事的。)

但只要我們認定這是應該做的,好事,正義......之事,我們便會大張旗鼓的做,大面積地做我叫這個 丁蟹 模式(港劇 〈大時代〉中的大反角。他深信自己在做正確的事,為害之大難以想像。)

2010-11-14 19:10:30 補充:
例子有......戰爭是一種,集中營是一種,文化大革命是一種......


美國總希望把所謂普世價值出口世界,不同價值觀的 亞拉伯世界,被定性為異類,還有我們的中國。
印度行民主,日本行民主,於是是同類.....(詳參薩伊德的《東方主義》)

為甚麼 康德 要花一生 寫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呢? 就是他想為道德立法,為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法則立法,立下形而上的必然性。

2010-11-14 19:10:45 補充:
OMG,這種西方的人生態度,道德態度,和我們東方的 「和而不同」「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德道多元寬容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說這和西方的一神論思想有關.......這也有可能....

無政府主義思潮 和 嬉皮士文化 曾經 抗爭、挑戰過這種 建制、一元的 規範思維,但很快大家都加入建制,齊齊賺錢了......

但我們真的可以 接受,一個非常自由,和而不同的社會嗎?一個只要沒影響別人的行為,就可以得到尊重與保護的社會嗎?

2010-11-14 19:10:52 補充:
Lawrence aSHILY說,這條底線在於你是否能接受一對人真心相愛,但他們是親父女、母子、祖母孫、兄妹、姊弟、姊妹、兄弟,「亂了倫」,而你仍開心地給他們結婚證書......若你連這也接受不了......FORGET IT,你只是葉公好龍.....還是躲回去你 「秩序」感的世界里,繼續罵 敵托邦,繼續自凟吧!
2010-11-13 7:28 am
其實我覺得社會的大方向(團體利益)是好的,但是人性的關系,會出現
崩潰,因而會出現倫理、法律等,維持社會穩定,但有些人為了個人利益,利用法律漏洞等,爭取最大利益,令社會不穩定,而極端例子是反烏托邦。
這只是我暫時想到的。
參考: 我個人
2010-11-10 7:50 pm
你應該是上唔到樓的一群吧
2010-11-09 1:20 am
你可否先舉出一些你認為是敵托邦的例子呢?

2010-11-10 18:04:15 補充:
題主,我在意見欄中的回答內容是敵托邦嗎?因為明明蠢加懶博士的回答內容與發問內容不符,我卻要站在他那邊幫腔,這顯然與知識+這網上社會的創立目的相違。↓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0110500555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7: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08000051KK007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