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 蘋果日報

2010-11-07 7:00 am
明報 & 蘋果日報 的記者入職要求? 職位的多少?
兩報 報導編採方針係點?

回答 (1)

2010-11-11 7:36 pm
✔ 最佳答案
記者入職要求?Position 資深記者 (專題版)娛樂版攝影記者Description · 大學程度· 具七年以上採訪工作經驗· 具敏銳觸覺,擅長發掘城市專題及人物故事· 中英文書寫及口語能力良好· 熟悉個人電腦及微軟應用程式的操作,以及中文文書處理· 來函請附上個人作品
· 中學程度· 具一年以上採訪或攝影工作經驗· 熟悉本地娛樂新聞人物· 持有效駕駛執照· 中英文書寫及口語能力良好· 熟悉個人電腦及微軟應用程式的操作,以及中文文書處理
Education學士學位中五或以下CompanyOne Media GroupOne Media GroupEnquiries傳真至 2515 3115 或 Email 至 : [email protected] 傳真至 2515 3115 或 Email 至: [email protected] 兩報 報導編採方針係點? 香港的《蘋果日報》,它以小報意識形態、中產包裝,結合高效率的行政和製作管理手法,在十年內成為了香港精神的價值基因。

《蘋果日報》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香港人的精神文化基因。該報在文字上的廣東口語化、標題誇大化、不重視深入專業分析、簡單非黑即白的膚淺道德觀,構成了一種快餐式的小報格局。
曾幾何時,《明報》是高素質新聞工作者的少林寺。現在從事新聞工作已失去專業的社會責任光環,也不會是一門終生的事業。具備經驗和認知的前線記者愈來愈少,十年前跑立法會新聞的記者是每三四年換一批,現在是幾個月一年就大換血。沒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記者及編輯,新聞素質怎樣有保證﹖新聞自由最後被利用成為做官能新聞的藉口。

《明報》 近年也出現「精神分裂」的情況,強調理性獨立新聞方針的同時,經常出現標題「蘋果化」、新聞簡單化、文字廣東口語化的情況。在培養作者評論人方面,也只重視專欄式的表態文章,深入評論可以說是後繼無人。


《蘋果日報》的成功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高效率的現代發行、市場、管理、製作突破了香港傳統辦報落後的經營模式;其二是迎合了香港人後「六四」的犬儒悲觀、今朝有酒今朝醉陰謀論的意識,在這別無選擇的環境中、紙醉金迷的社會中,文化傳媒工作者只可求存,很容易出現「酸秀才」心態和厭人成功、妒人富貴的心理,欺善怕惡,只敢挑剔easy target(容易受襲的目標)。更可悲的是, 《蘋果日報》的報業同行並沒有深入思考該報成功背後的各種原因來改革創新,用創新和提升品質來和該報進行競爭。

這次香港大學醫學院冠名事件,社會有不同的聲音本身是正常的事。但持反對意見者不是用智慧理性去判斷,而是用單一的泛道德思維、敵我分明的非理性辯論,正義是不能申張的。正如過去幾年香港的其他爭議,每次只能重覆同樣的膚淺爭議模式。

我們只好感嘆,《蘋果》十年,香港的人文精神花果凋零,Intellectual Capacity(智力)倒退至谷底。這是李嘉誠或其他香港企業家需要思考的最重要一個課題,再多投資於教育、科研、醫療、福利的慈善項目,若香港的人文精神仍然薄弱、只有小聰明而沒有智慧和視野,香港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 因而,香港社會急須進行文化基因改造工程,若這十億捐款用作重建香港精神文明,可能比投資在醫學研究更為重要。只有改造精神基因,香港人的長遠競爭力才能真正提升。




2010-11-11 11:37:20 補充:
http://leetm.mingpao.com/cfm/Forum3.cfm?CategoryID=4&TopicID=1500&TopicOrder=Asc&TopicPage=1&OpinionOrder=Asc&OpinionPage=4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41: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106000051KK015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