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農歷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份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份情座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穗成熟的形象。
周代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作“臘”,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
《詩經》中描寫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來臨後,要釀酒、生火、用煙熏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這和現代人們年前的備辦年貨,打掃衛生何其相似。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就如同今天我們過年的氣氛。
春秋末,子貢曾目睹臘祭盛況,他感慨地說:“一國之人皆若狂。”古籍中了解到上古時期也有歲首祭祀和議政、宣政的儀式。《尚書·舜典》中載:月正元日帝舜到太廟中祭祀帝堯,和四方君長共議國政,並大開明堂四門,向百姓頒布政令。
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尾首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以後兩祭又演變為包括年前和歲後為期近一個月的廣義上的春節。
至於過年的習俗何時普及至全國要從陰曆的開始使用說起:陰曆開始正式使用於西元前2205-1766的夏朝。夏朝統治期僅達西元前1766年,繼而由商朝接替統治至西元前1122年。 然而,陰曆在商朝時期曾經被修改,把以往定於春季初期的新年,提前一個月於冬季進行,並以商朝開始統治的當年制定為陰曆元年。
後來,周朝(西元前1122-255年)推翻了商朝,又把陰曆元旦提前制定於冬至時節,約於陽曆12月22日的冬季峰期,也即周朝開始統治的當年。
周朝時期的孔子聖人-孔夫子(西元前551-479年)曾經提醒,曆法的制定務須考慮到民眾的利益,良好的曆法應當可成為人民運用於生活上的指南。有鑒於此,孔子便向周朝皇帝提議,俾能恢復使用夏朝曆法,其新年元旦設于春季之初,便利於多半是務農的人民,以當作開工的指南。但當時的掌權者卻不理會孔子的這個建議。
秦朝統治期不長,後來由劉邦建立的漢朝,劉邦尚無暇去考慮修改曆法之事,直到漢武帝掌權時,才遵從孔子的倡議,並宣佈了恢復使用夏朝的曆法,西漢和東漢綿延4百多年,不僅實現了版圖上的統一,而且實現了思想上、文化風俗上的統一。漢武帝的這個舉措,顯然的,更能持久而長存。中國過年的禮節也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