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司馬遷的《史記》是公認的信史,但是《史記》同時又是一部文學意味十足的作品,司馬遷不可避免地帶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觀感受。李廣跟衛青霍去病一共有四次一塊兒打仗,衛青帶著一支軍隊一直打到外蒙古的烏蘭巴托,燒了匈奴大本營才回來,唐詩裡面寫:“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些都是寫衛青這一次非常艱苦的戰鬥。 但李廣卻在這一次迷路最後自殺。人家戰爭那麼輝煌,李廣卻是這樣。
所以說司馬遷個人的主觀色彩是很強的,由於他本人的立場是反對漢武帝打匈奴的戰爭,作為為漢武帝效力的將軍他也看不慣。當時衛青、霍去病地位很高,卻沒有勸說漢武帝不要打仗,所以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沒有好感。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衛青、霍去病真正地為漢武帝打了匈奴的英雄。中國的版圖這麼大跟衛青、霍去病是有很大關係的。對衛青、霍去病這兩個將軍司馬遷對他們太貶低,不夠客觀,主流評價的正反兩面如下:
1,反方:這兩個人能當將軍,完全是由於他們是漢武帝的外戚。
正方:漢武帝的外戚沒有幾百、也有幾十號人物吧,怎麼就這兩個人能出頭呢?所以衛霍二人還是有真才實料的。
2,反方:雖然這兩人戰功卓著,但是他們不算好將軍。衛青固然仁善退讓,但他只知道一味討好漢武帝(司馬遷語:以和柔自媚於上,天下未有稱也。)霍去病年少時就當漢武帝的貼身侍從,全然一副紈絝子弟的習性,因此不懂得體恤士卒。相比之下,李廣將軍就是愛兵如子的楷模,士兵沒喝水,李廣不喝;士兵沒吃完飯,李廣不吃。
正方:李廣的確是個將軍楷模,但是李廣能做到的,不能要求其他人也都要做到。霍去病不體恤士卒固然是缺點,可是考慮到霍去病的身份、年齡和心理成熟度(不要強求一個天生富貴的小孩成為一個聖人,李廣在霍去病那個年齡未必會比霍去病做得更好,讓霍去病有機會多活上幾十年、也許他也會向李廣看齊),何況,儘管霍去病不體恤士卒,好像並不妨礙這些士卒替他賣命。何況衛青的性格如此淡泊,他幹嗎要跟個鬥雞似的非得跟漢武帝唱反調。
3,反方:由於衛青舉措失當,逼死了李廣,所以衛青這人不好。霍去病後來私自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所以霍去病更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
正方:衛青跟李廣的這段公案,仔細分析,把李廣擺偏軍是武帝的意思,衛青當然只能看老闆臉色,而刀筆小吏之辱,個人是覺得這是,李廣自己太想不開,他是可以很嘔,沒有嚮導而迷路實是非戰之罪,但衛青派小吏去要李廣寫報告這也是很正常的例行公事,也不是把李廣叫來帥營質問你怎延誤軍機,害主軍孤軍奮戰,嘔歸嘔,但也不及自殺,如果是因為傳令小吏的態度差,那不是更不值嗎?
至於霍去病射殺李敢,是因為李敢擊傷衛青在先,為自己的舅舅出頭,也是霍去病暴烈的性格使然。他殺匈奴人從來不手軟,何況,號為將軍楷模的李廣也曾有過公報私仇殺灞陵尉的污點。其實,算來李敢跟霍去病的關係應該不算太差,漠北大戰時,李敢因善戰而被霍去病招至麾下,戰後李敢因功封侯,兩人多少還是有些革命戰友的情誼吧,弄到後來,霍少竟要親自出手殺死李敢,這中間有多少是非曲直,只能由後人去想像了。
4,另一個爭論點在於評價衛霍及李廣各自的軍事才能上。很多人的意見是李廣可以做一偏將猛將、但不適合作獨立領軍的人物,他的軍事思想適合打防守反擊,卻不適合漢軍後來賴以擊破匈奴所使用的大兵團作戰方略,也有人說李廣只是從來沒有找到印證自己才能的機會而已。
至於衛青霍去病的軍事才能,他們兩的戰術方法都是深入敵境,出奇制勝,遠程奔襲,迂迴包圍的閃電戰。衛青為此種戰法的開創者,霍去病將之發揚光大。戰爭雙方也拼物質基礎,漢的物質基礎是糧食,戰馬,錢等。匈奴的物質基礎是牛馬羊,水草豐美的草原。衛青打仗,並不重在殺人多少,而是重在獲取敵人物資,以戰養戰,使敵人失去生存的基礎。衛青的這種戰略思想,還可從衛青採取的春天燒匈奴草原,餓死匈奴牛馬羊的戰術中看出來。該戰術也為後人所稱道。衛青的河南戰役,漠南戰役及豐厚的繳獲沉重的打擊了匈奴,並使漢朝從戰爭中獲得一定收益。這才是漢武帝封其為大將軍,一門四侯的真正原因。
霍去病兩次河西戰役殺匈奴近四萬人,漠北戰役霍去病殺到了匈奴王庭,和左賢王的放牧地,殺七萬人。霍去病打仗的優點是明顯的,即從肉體上,人數上徹底的消滅敵人,由於匈奴人數不多,有效的縮短了漢匈戰爭進程。
唐代詩人王維說:"衛霍才堪一騎將"也稍微有點過了。如果他們兩人不是漢武帝的外戚,歷史也許會對這二人的功績做出更為公正的評價。可是如果他們不是外戚,也的確不可能得到這樣展示才華的機會。所以正反雙方的論辯,還會一直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