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魯迅散文《希望》賞析_急!!!

2010-10-29 6:50 pm
求魯迅散文集《野草》裡面的《希望》賞析
謝謝!!

回答 (1)

2010-10-29 8:51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810.photobucket.com/albums/zz27/ee555467/19_iykim2000-1.gif

魯迅《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靜,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髮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現的事嗎?我的手顫抖了,不是很明白的事麼?那麼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報復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音,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麼?

只得由我來肉捕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希望之盾,我聽到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麼?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地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和詩至今沒有死。
但是,可慘的人生!桀 英勇如Petofi,也終於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著茫茫的東方了。他說:
絕望之為虛實,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是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的青春也即凋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及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很平安。
我只是由我來肉捕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裡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及笑的渺茫和愛的 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希望》寫於1925年1月1日,當時正是段祺瑞把持中華民國政權,北京又處於中國近代史上的又一個黑暗時期。於是魯迅在無聲的吶喊,想以《希望》喚醒被麻痹的青年。

魯迅一貫鐘愛青年,他把民族振興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句言語,每一個動作都牽系他的思想,影響著他的情感。然而開篇“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靜: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文字是蒼白的,他的心如同文字般死寂,原來是他老了,頭發蒼白,手在顫抖,靈魂也有顫抖,於是他寄望於“身外的青春”——青年。那個時候五四運動退潮,大革命失敗,整個社會一片悲慘陰霾之情,年輕人都感到很失望,感到所追求的事業的無望,於是開始沉迷於風花雪月及時享樂,魯迅是多麼的心痛啊!魯迅正是對年輕人的這個情況有所感慨,引用了著名詩人斐多菲這麼一句話“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告誡年輕人應該振作起來,用希望的眼睛面對這個世間,做出積極的事業,正如魯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他否定了絕望,而因此獲得了追求希望的信心與力量。也就獲得了戰勝絕望的法寶——反抗。他的反抗是那些犀利的文字,夾雜著嘲諷,但他更希望的是換來國人的覺醒。他明白即便是在黑夜的星和月亮,即便是在寒夜中被凍僵的蝴蝶,即便是暗夜中綻放的花朵,即便像貓頭鷹號叫和杜鵑啼血一樣,那也是希望!
讀魯迅,尤其是讀他的散文詩,不免覺得有些荒涼,但是荒涼並不代表沉默與無奈,面對著荒涼,魯迅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勝利的曙光啊。那麼,既然絕望和希望,同樣的虛妄,那麼,與其采取絕望的態度對待一切人生事物,又何不采取希望的積極態度,對待一切人生事物呢?我們現在讀來這篇文章,同樣地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身處當今社會裡,我們也必須學會肉薄,千萬不可墮落,認定自己的方向,笑對困難,才能收獲更多!




2010-10-29 12:55:12 補充:
賞析之二

在<希望>這裡,魯迅質疑著絕望與希望這兩個看似分離,但實際上卻又彼此相互共享著某種絕對價值性的同謀共構。因為,對魯迅而言,假若我們僅能沉溺在「絕望」或是「希望」的渴求上,那麼勢必也就必須以一個外在化的方式,將自我投注在這「絕望」或就是「希望」的價值標的之上。所以,就也在一個極為清醒的意識下,魯迅說「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而「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從這樣的思考展開,我們不難發現,魯迅在這裡認識到,也僅有在「我只得由我」的重新介入,才有可能讓外在「希望」與「絕望」的雙重邏輯,

2010-10-29 12:55:43 補充:
在「我只得由我」的「肉搏」、追問、抵抗中被中斷,進而足以再去重新思考自身「遲暮」到自身之間各種思想發生的可能。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是幾乎畫出了魯迅自我思想的深刻翻轉,而作為「野草」魯迅所企圖要「開口」的,似乎也正就是在這套價值形塑裡面,所自我隱身結構邏輯的鬆解。也因此,魯迅在「虛無與實有」之中沉默,在「絕望與希望」之間肉搏,他在「虛無與實有」、「絕望與希望」這雙重結構的思想限制中,以沉默來回絕、以肉搏來抗拒這道思想性框架的限制,進而也就此否定一切固著性的思想力道後,而從自身之處再生出「野草」和對於反覆「遲暮」梳理後思想延展。

2010-10-29 12:55:57 補充:
然而,沉默的回絕、肉搏的抵抗,這一種自我透過否定所出發的思想樣態,一個意義上我們當然可以說它難以被總結於任何價值的化約中。但是,就另一個意義來說,我們似乎也必須質疑,就在魯迅以一道否定的手勢,來撤出「絕望與希望」的同時,這一個撤出的難道就可以說不是立基在一個「絕望與希望」的基底上?或就說,難就不就是在此對立面的基底之上,又再次去營造出一個有別於「絕望與希望」的系統?

http://apcs.nctu.edu.tw/page1.aspx?no=192143&step=1&newsno=13276

2010-10-29 12:57:09 補充: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163537.shtml

賞析三

字數非常多 是簡體字


收錄日期: 2021-05-01 23:18: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29000016KK016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