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鄧小平和趙紫陽的經濟改革方針,針對開放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包產到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1984年中提高了50%,農民純收入也大幅提高,經濟改革初見成效。城市建設方面,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改稱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1984年,鄧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並鼓勵特區建設,提議增加對外開放城市。對外方面,中國決定擴大對外開放地程度:擴大進口的數量及進口國範圍;改善進口產品結構,重點為技術輸入;提供外資直接進入中國設廠,改善中國生產結構以及派遣大量留學生赴西方學習科技。
~鄧小平對外開放政策對理論的指引下,領導全國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了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重申:“二十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全黨同志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我們觀察世界、發展自己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運用這一理論、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一理論。這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一切困難,排除一切干擾,經受住一切風險考驗的最可靠的保證。”他同時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指出:歷史的事實已充分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實行對外開放,是符合當今時代特征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要求的、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這些論斷是何等的精辟、具有說服力!
~書名定為《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實踐》,但只側重于經濟方面。大家都知道,鄧小平同志對外開放的理論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含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廣泛領域;包括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兩個方面。由于自身工作范圍和知識的局限,不可能全面表述,即使經濟領域,在國際金融、國際旅游等方面也涉及不多,重點還是對外經濟貿易方面。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層出不窮。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結構和方式變化很快。服務貿易發展引起普遍重視,國際電子商務將會扮演重要角色;國際投資方面的跨國企業并購成為主要形式,股票、債券等投資在許多國家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也在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中顯示出良好發展前景。對這些新興起、有前瞻性的內容,涉及的筆墨不多,也可能是一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