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沒有佔領過澳門因為葡國在二戰時宣佈中立,澳門只是一直維持着中立的狀態。因為葡國在二戰時宣佈中立,澳門亦和里斯本一樣作爲一個情報收集基地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故日本沒有佔領澳門,反而以澳門作為獲取情報的基地。反之日本在經濟上封鎖著控制著澳門,換句話說澳門的生存是掌握在日軍手裡。如此狀况就算不以軍事性來佔領澳門,但事實上和佔領並沒有兩樣。由於日本對澳門的影響絕大,故已不存在以軍事佔領的必要性。
攻取澳門對日本既南進戰略一點益處都沒有 (其實攻打香港都沒有好處的.. 當新加坡失陷後, 香港守軍自然會守唔住, 會退兵或投降的... 日本統帥部人才有限...)
二次大戰時, 澳門尚算係一個 "自由城市", 向種物質都可以進出. 日本本身資源缺乏, 需要向盟國或中立國購買必須品.... 澳門就係一個好地方... 日軍係香港掠奪港幣及外匯後, 就用港幣及外匯係澳門購貨, 以供應香港及華南日軍所需
因此.. 澳門可以係二次大戰抖抖氣, 不受攻擊... 惶恐地渡過戰爭歲月.
1939年9月,納粹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宣佈不會支持和支援英國,除非戰後的印度可以獲得獨立,就會跟英國並肩作戰。英國政府沒有接受這種交換條件,還試圖挑撥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矛盾及衝突。
印度在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國人佔領,日本沒能進入印度,而當時中國受到的國際援助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印度經駝峰航線和滇緬公路入境的,為了減輕日軍對當時印度的壓力,當時的中國政府派出了遠征軍進入緬甸,與英軍協同作戰,最終日軍也沒能攻入印度,但戰後的東京審判,印度也派出了代表作為戰勝國參加
一向給人「溫和、愛好和平」印象的泰國人,在2次世界大戰當中,竟然是日本在亞洲唯一的同盟國。在中日戰爭爆發以來,泰國一直宣稱嚴守中立,雖然泰國表面上中立,但實際上是親日的。1931年的日軍強佔中國東北,當國際聯盟向日本表示譴責決議時,當時唯一棄權的國家就是泰國。其實泰國這麼做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能藉日本的力量來排除深入中南半島上的歐美勢力;第二就是泰國在30年代興起一股相當極端的-大暹羅的沙文主義(民族主義)-他們主張:老撾人、越南的孟族、中國的傣族、緬甸的撣族都屬於「人種學上的泰族」,希望這「3,000萬有泰族血統的人」全部聯合在「大泰國」之內,在中南半島建立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國家,這個國家的疆界甚至延伸到中國雲南、廣西、廣東一帶。當時暹羅著名的歷史學家、右翼思想家鑾威集‧瓦他干(Luang Wichitwathakan)在1938年7月於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發表演說時,談到了猶太人在德國的命運問題,甚至還口出狂言的說「暹羅也可以採取類似的辦法來解決暹羅境內的中國居民問題」。
1939年6月24日,暹羅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Muang Thai),英文國名由「Siam」改為「Thailand」。「泰」在泰語中是「自由」、「獨立」的意思,「暹羅」一名則來自古梵語,原意為「黃金」。暹羅國民議會會捨棄「暹羅」這個使用了13個世紀的古老國名,毫無疑問的與當時興起的暹羅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有絕對的關係。
泰國政府或許自認為可以悠遊於-英、法、日三國列強之間,但是以外交大臣比里‧帕儂榮(Pridi Phanomyong/中文名字為:陳嘉祥或陳璋茂;巴黎大學法學博士)為首的一部分泰國領導人清楚的認識到,不管是日本或是英法對泰國來說都一樣危險,因此他們試圖讓泰國能與這些列強保持相同距離,並且製造矛盾、力求平衡,讓泰國可以保持自主,而不會變成任人宰割的傀儡。
看清楚了泰國人想要左右逢源的投機態度,也為了儘早解決泰國問題,日本人加快腳步,1941年12月7日晚上,日本駐泰國大使坪上貞二利用晚宴的機會,軟禁了所有泰國政要(總理披汶除外,他當時不在首都曼谷),日本利用這些人威脅泰國政府必須同意日軍進駐,並能合法的使用泰國所有軍事設施。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和日本簽約了「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在日本之後也向美英宣戰,正式參加到軸心國一方,投入了第2次世界大戰。但由於泰軍的戰鬥能力太差,因此大多被日本當作裝飾品而已,前面提到的《桂河大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修建的,在修建的過程中泰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日軍管理戰俘,治安維護罷了。後來日本由於戰費不足,與泰國政府簽訂了向泰
二次世界大战時泰國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暹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