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朝的命運

2010-10-25 1:07 am
假如道光帝駕崩後是由六子弈訢繼任為咸豐帝,而不是四子弈詝繼任為咸豐帝,而弈訢繼位後更重用文祥,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和左宗棠等賢臣,清朝的命運會如何?為什麼?

回答 (4)

2010-10-30 1:08 am
✔ 最佳答案
清朝會成為強國。假如道光帝駕崩後是由六子弈訢繼任為咸豐帝,咸豐帝弈訢就會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清朝就會成為世界強國,和不會導致日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
參考: me
2010-10-28 7:12 pm
假設的事物並不可以算是命運,命運只是當下之事,好比假如你有很多金錢,你會如何如何,但沒有成事實之時,誰能知會怎樣。
2010-10-27 9:16 pm
第一節 千古興亡

舊代歷史告訴我們,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總是離不開下列幾項:君主荒淫無道、任用奸佞小人、嚴刑峻法、濫用民力等等。其實,這些所謂「亡國」的徵兆,任何時代也有發生,可說是屢見不鮮。為何一個朝代有時短命而亡,有時卻可以維持數百年以上才滅國呢?當然,個別朝代有其獨特的滅亡理由,但是綜觀大勢,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大原因。


「發生瓶頸危機,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開始,人民還沒有形成效忠的心理慣性作用。新政權就好像一個剛剛砌好的新磚牆,水泥還沒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一旦統治者不負眾望,或貪污腐敗,或發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內鬨之類,都是引發震動的炸藥。不符眾望往往促使掌握軍權的將領們興起取而代之的慾望。貪污腐敗則完全背叛建國時的政治號召,跟當初賴以成功的群眾脫節。外患內鬨之類的傷害,更為明顯。」

其他的王朝雖然末致滅亡,但在「瓶頸時期」,無不經歷過很大的危機。例如漢朝,有「呂后之亂」和「吳楚七國之亂」;唐代有「武韋之亂」:宋朝高宗時,有「燭影斧聲」和「歧溝關之敗」;明朝成祖時,有「靖難之變」;清朝康熙帝時,有「三藩之亂」......:這些第二、三代的君主,均都克服了「瓶頸危機」,所以漢、唐、宋、明、清,五個大朝代的國昨,皆可維持二百至三百年之久。

「任何朝代最初興起時,一定是武力集團,在強者用赤裸裸的武力去建立一個朝代之後,即使軍隊再多、武力再強,單靠打仗來維持國祚,統治者必須是長勝將軍,不能失手,否則別說涯到「瓶頸危機」出現,早在第一代,便已滅亡大吉,例如南梁蕭衍自殺身亡,而後唐李存勗晚年的體魄亦大不如前而國破身亡。所以說,「馬上得天下」,卻不可能「馬上治天下」,因為武力衰退之後,便無法維持政權。

沒有人能夠保證,第二代的君主,會像開國君主一般的能幹、一般的本領高強。但只有在第二代僥倖地也出現了能幹的統治者,多熬上幾十年,慢慢地,便會由赤裸裸的權力(Power),變成了權威(Authority),那就是人民養成了習慣,開始慣性地服從權力、服從統治階層。

漢朝有漢文帝,唐朝在唐太宗之後,有武后和唐玄宗,宋朝有宋太宗,明朝有成祖,清朝有康熙......以上的朝代,兩代都有能幹的統治者出現,終於養成了權威,之後的第三代,不必很有本領,得過且過,也可以把國祚維持下去。用傳統言語說,我是天命已經確立,沒有怎麼人敢起來挑戰。

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朝代作個比喻,先有「太祖武皇帝」毛澤東,開創了江山,但在毛澤東死後,差一點就滅亡,幸好有第二個能幹的統治者出現,他就是「太宗文皇帝」鄧小平,如果沒有這位「太宗文皇帝」,中國早完蛋了。但正因有鄧小平穩住了二十年的大局,第三代的領導人江澤民,便不必是位很能幹的統治者,也能夠保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

當然,第二、三代不肖者多,強悍英明者少,所以中國朝代短命的多不勝數,能夠維持上二、三百年的,數來數去也不外是漢、唐、宋、明、清等寥寥五個而已。

說到服從權威,大多出於習慣,已不考慮到對方的強弱,所以王朝到了第三代,人民連造反的心也蕩然無存。英國從十八世紀開始佔領印度,建立了威信之後,不過派駐了幾千名軍人,便能有效地管治包括了現代整個印度、巴勒斯坦、孟加拉的廣大地方。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大批大學生囚在地窖,一批穿著制服,扮演獄卒的角色,另一批則扮演囚犯。實驗其間,扮演獄卒的,經常呼喝扮演囚犯的。三個月後,把他們從地窖放出來,過回以往的學生生活。「囚犯」仍然畏懼「獄卒」,見到「獄卒」時,仍然聽命於後者。

這就像有些人聽從老上司、父執輩的說話,縱使後者的地位已今不如昔,但對他們亦會畏懼三分,這是出於傳統、出於慣性,不需要任何實質的理由。

戊戌政變後,袁世凱得慈禧太后信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兼領練兵事務,整個北洋系的軍隊,均由他一手訓練、提拔出身,是他的嫡系。但一九零六年,慈禧太后一道上諭,即使當時的袁世凱擁有全權調遣軍隊的權力,也得乖乖的交出四鎮兵權和兼領的練兵事務;一九零七年,慈禧太后再一道命令,又把袁世凱的軍權剝掉,明升暗降他為軍機大臣。別說是有無上權威「老佛爺」,就算在慈禧太后死後,毫無威信的攝政王載澧意圖殺袁,袁世凱也萬萬不敢造反,只一心漏夜「著草」到日本避風頭。後來載澧改變主意,著袁「回藉養痾」,袁世凱只有回到家鄉,戴著斗笠、披著箕衣、在漁舟上釣魚。可見得那時的袁世凱仍然非常畏懼清廷,因為清廷擁有他所沒有的權威,這是二百多年的慣性統治製造出來的名牌。

就算到了清朝瀕臨亡國,中央疲弱不堪,大官如總督巡撫,御旨要他退任,立刻便退任,要他交出兵權,也得立刻交出來不可。直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清廷無法對抗革命軍,才不得不再次起用袁世凱,統兵平亂,誰知給袁世凱來個窩裡反,才反掉了清朝的江山。
2010-10-27 9:06 pm
清朝命運有目共睹不算是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6: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24000051KK010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