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的措施

2010-10-24 6:18 am
貞觀年間朝廷有什麼措施能體現以民為本的理念?
(要有兩個資料!!)

回答 (3)

2010-10-25 1:30 am
1.亡隋為戒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 」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2.君主賢明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 ,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4.吏治清明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 ;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太宗即位時年僅27歲,唐王朝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參考: 愛國精神
2010-10-24 10:11 pm
貞觀之治的治績
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北方強權東突厥,擴大了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1.亡隋為戒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 」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2.君主賢明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 ,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4.吏治清明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 ;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太宗即位時年僅27歲,唐王朝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2010-10-24 6:21 am
唐之盛世唐太宗在任賢、吏治、文教及平抑門第四方面之治績: 唐太宗勵精圖治,唐國勢極盛,史稱「貞觀之治」,現概述其治績如下: 任賢: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計恩怨,不問出身,用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共商國事,人才鼎盛。 吏治:太宗委派黜陟大使巡視全國,查察吏治得失;將各州刺史之功過錄於屏風上,作升降依據;又命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備垂詢民間疾苦,一時吏治清明。 文教:大興太學,羅致名儒學者,學生人數多至萬名,四夷子弟多至京師求學,學術風氣大盛。 平抑門第: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貴族,科舉代替門第,使門第風氣漸失,有助社會團結融洽。 分析貞觀之治影響: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其影響有下列各端: 唐朝制度雖承隋朝,然三省制、府兵制、租庸調制、科舉制,乃至唐等俱於貞觀朝臻於完備,影響後世深遠。 貞觀之治令唐朝國威遠揚,四夷賓服,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貞觀一朝,文教鼎盛,四夷來華通商、求學,令中西文化交流,唐朝文化遠被日本、高麗等國,影響鉅深。 總言之,貞觀之世,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斗米不過三、四錢,民間豐足,鞏固唐朝國基。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26: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23000051KK031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