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李隆基,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2.古人稱字屬尊稱,稱名則顯得有些隨便,小說裏提到劉備、諸葛亮一般都稱玄德、孔明,提到曹操一般則稱操,羅貫中的愛憎可見一斑。
3.天寶元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徵召李白讓他待詔翰林,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楊貴妃的機會。
從李白的詩歌可以看到,玄宗每次攜楊貴妃遊玩,都喜歡讓李白跟隨吟詩佐興。天寶元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泡溫泉,李白跟著去後寫了《侍從遊宿溫泉宮作》等詩;次年初春,玄宗在宮中娛樂,李白奉旨作《宮中行樂詞十首》(今天只能看到其中的八首);仲春,玄宗遊宜春苑,李白也去了,奉詔作《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暮春,玄宗與楊貴妃于興慶宮沉香亭賞牡丹,玄宗想要聽新詞入曲的演唱,命李白作《清平調詞三首》;入夏,玄宗泛舟白蓮池,李白作了《白蓮花開序》 ;此外, 《春日行》、《陽春歌》等詩,大約也是陪侍應制之作。
不難想見,“謫仙人”李白進宮,給奢侈而沉悶的宮廷生活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4.天寶三載,這一年夏,唐代詩壇上的兩顆巨星相逢了,李白在洛陽遇見了比他小11歲的杜甫,他們就這樣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幾個月。
二人分別以後,杜甫異常懷念李白,寫下了不少名篇。但是在李杜二人以後的交誼中,李白對杜甫與杜甫對李白的態度卻走向了殊途,杜甫對於李白,一片憐才之忱,在他的詩中,時時可見。奇怪的是,李白對於杜甫,至少在詩中卻是很為冷淡,極少提到。其中原因當與李白獲罪下獄事有關。
對於這場動亂,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的下場截然不同,杜甫忠君愛國,隻身逃離亂軍,赴靈武投靠做了皇帝的太子李亨,這種精神當然會受到稱讚;而李白在安史之亂中因為加入永王李璘的陣營而被捕下獄。從主觀意圖上說,李白也是忠君愛國的。因為當日的敵人是安祿山,誰打勝了誰做皇帝,為什麼擁護哥哥是忠而擁護弟弟就不忠呢?但李白站錯了位置。這是發生在唐代中期的一場極為殘酷的政治鬥爭。
因為立場不同,故于李白下獄這一政治事件本身,杜甫是不會同情的,而認為李白是罪有應得。正因為李白與杜甫在後期思想認識上的差距,使得李白對於杜甫,表現比較冷淡。
5.公元七五六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玄宗自長安逃亡蜀中(今四川省), 途經馬鬼坡,殺楊國忠,賜楊貴妃死。長安陷落。當年李白五十六歲,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公元七五六年太子李亨巳即位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拜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克複兩京。
由於肅宗當時是擅立,並沒徵得玄宗許可。玄宗並不知道太子李亨已擅立,聽從近臣房琯建議,把天下分給自己的四個兒子治理,其中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永王李璘為江南西道節度都使。
八月十二日,玄宗知道太子擅立,但經反復權衡,還是派人帶著玉璽去送給肅宗。而永王李璘不管你擅立也好,玄宗認賬也好,反正自己的權力是父皇在位封的,是合法的。九月,永王以金陵為根據地,掌握長江沿岸支配權之企圖。肅宗聞知,下昭令永王交出手中權力,永王當然不從。永王暗中作好了與肅宗以武力一見高下的決心。
要與肅宗對抗,自已雖貴為王,別人卻是皇帝,在名義上就差了一點。李白當時已非常有名,也有號召力,所以永王為了壯大自已的名望,立即派人去廬山,開出了一旦李白輔永王建下平叛不世奇功,準李白一族入皇家籍,由宗正寺管理,;二是懲治那曾權傾朝野的寵宦高力士,不是死罪便是發配。
李白心想要是能入皇籍,那應是徹底地做到了“事君榮親”,自己將成為天下第一大忠大孝之輩;二是自己做夢都想扳倒那橫在自己仕途上的障礙高力士,要是能讓高力士下獄,那不只是自己能吐出幾十年一直敝住的一口惡氣,天下還不知有多少人要與他一道吐氣揚眉。想到這裡,李白應李璘之詔,準備西下從軍。
肅宗即位後,李璘戰敗,李亨的部下將其生擒、殺死,肅宗他作為皇帝完全可以給李璘按一個叛亂的罪名。李白受到此案株連,李白也獲罪下潯陽獄,被判處流放夜郎。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比郭子儀小四歲,據聞在郭子儀擔當小軍官時候,因為不小心犯了軍法,法當處斬,當他被捆著雙手押赴刑場時,在途中正巧遇上大詩人李白。李白見他相貌非凡,臨刑不懼,認為是朝廷有用之人才。李白就來找到郭子儀的長官說情,因此就從輕處置。
此時郭子儀已收復兩京,名震一時,他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就拿他的戰功極力保奏,李白才免於一死,但仍無法阻止唐肅宗對李白「長流夜郎」的重判(按大唐刑律,「長流」是僅次於處死的重刑)。
乾元二年春(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正在蜀中白帝城附近得赦,遂寫下了名篇 《早發白帝城》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經過長期輾轉流離,終於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