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的介紹

2010-10-21 4:17 am
但以理的介紹 thank you

回答 (2)

2010-10-21 9:39 am
✔ 最佳答案
 但以理作上帝的先知多年,耶和華對他十分眷愛。事實上,上帝的天使把但以理稱為“極可貴”的人。(但以理書9:23)譯成“極可貴”的希伯來語原文含有“深受眷愛”、“大受重視”,甚至是“寵兒”的意思。但以理的確在上帝眼中特别寶貴。
 我們且簡略看看這位蒙愛的先知所處的特殊環境。公元前618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攻耶路撒冷。(但以理書1:1)在此之後不久,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少年被擄到巴比倫去,但以理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很可能只有十多歲。
 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連同其他一些希伯來人,獲選接受三年的訓練,好學習“迦勒底人的文字語言”。(但以理書1:3,4)有些學者認為,這件事所指的很可能不僅是語言課程。例如,凱爾教授説:“人要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學習的,是迦勒底祭司和學者的智慧,巴比倫的學府裏傳授的就是這樣的學問。”可見,人要但以理和他的同伴接受特殊訓練,是為了讓他們在政府裏任職。
 對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來説,他們的環境經歷多大的改變!以前,他們在猶大跟崇拜耶和華的人一起生活。現在,周遭的人卻崇拜形形色色的假神。可是,年輕的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卻坦然不驚。雖然在當時的情勢之下,他們的信心受到很大考驗,他們卻決心緊守純真的崇拜。
 這樣做絶不容易。尼布甲尼撒王很熱心崇拜巴比倫的主神馬爾杜克。國王所提出的要求,有時是敬拜耶和華的人完全無法接受的。(例如,請參看但以理書3:1-7。)可是,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卻不斷從耶和華獲得指引。在三年受訓期間,上帝賜福給他們,讓他們“明白、洞悉一切文字和智慧”。除此之外,上帝還使但以理有能力明白異象異夢的含意。後來國王考核這四個青年,“發現他們勝過全國所有魔法祭司和法師十倍”。——但以理書1:17,20。

 但以理在巴比倫度過了多年的歲月,當其時上帝屢次任用他作使者,向尼布甲尼撒王和伯沙撒王等人發出信息。但以理的任務十分重大。耶和華曾以尼布甲尼撒為行刑工具,把耶路撒冷摧毁。後來,巴比倫本身也要遭受毁滅。但以理書的確顯揚耶和華上帝,强調他是至高的主宰,統治“人類的王權”。——但以理書4:17。
 但以理在朝廷任職達七十年之久,直到巴比倫陷落為止。在他有生之日,他目睹許多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重返故土,雖然聖經並沒有説他與這些人同行。至少到創立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又譯塞魯士)王在位第三年,但以理還是公務繁重。當時他必定接近一百歲了。
 巴比倫陷落之後,但以理把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件寫下來。他的記載成了聖經一個重要部分,稱為但以理書。

但以理引導讀者注意上帝的王國,指出這是個永遠長存的政府。這個政府由上帝委任的君王統治,還有“聖民”跟君王共同治國,將要徹底實現耶和華對地球的旨意,為所有樂意事奉上帝的人帶來永遠的幸福。(這也是整本聖經的主題)——但以理書2:44;7:13,14,22。


我們對但以理和他的同伴所知不多,但這些經文提供了若干線索。例如,我們留意到他們是“猶大人”,出自王室所屬的部族。不論他們是否王室子弟,他們至少也應該出自名門望族。 除了身心健全之外,他們還洞悉事理,又有智慧、知識、學問。當時他們年紀很輕,還稱為“孩子”,也許還不到十五歲。在耶路撒冷的青年當中,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必然是出類拔萃的精英分子。

 聖經的記載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幾個青年人的父母是誰。可是,他們顯然是敬神的人,認真履行父母的責任。當時在耶路撒冷城裏,特别在“王室子孫和貴族”當中,道德和靈性都十分敗壞;因此,但以理和他三個同伴有高潔的德行顯然不是僥倖的。不用説,他們的父母眼巴巴看着兒子給擄到遠方去,一定傷心欲絶。但如果他們知道後來的結果,他們會多麽自豪!

2010-10-21 01:41:47 補充:
這些流放異國的年輕人一抵達巴比倫,一場攻心戰就立即開始了。尼布甲尼撒決心要重新塑造這些希伯來少年,使他們適合巴比倫的制度,於是吩咐手下的官員“教他們迦勒底人的文字語言”。(但以理書1:4)這並不是普通的教育。《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説,課程“包括學習蘇美爾語、阿卡得語、阿拉米語……和其他語言,還有大量用這些語言寫成的著作”。“大量用這些語言寫成的著作”包括歷史、數學、天文學等。可是,“有關的宗教文獻,包括兆頭和占星術,也佔很重的分量”。


2010-10-21 01:49:57 補充:
為了迫使這些希伯來青年完全採納巴比倫宮廷生活的習俗和文化,“王又指定每天給他們一份御膳和御酒,養育他們三年,期滿後他們就可以在王面前侍立”。(但以理書1:5) 不但如此,“內臣總管給他們起名,把但以理叫做伯提沙撒。(但以理書1:7)在聖經時代,人如果在一生中發生了重要事件,别人往往給他起一個新名字作為紀念。例如,耶和華把亞伯蘭和撒萊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和撒拉。(創世記17:5,15,16)人為别人起個新名字,就清楚顯示他有權管轄對方。約瑟成為埃及的糧政官時,法老稱他為撒發那忒·巴內亞。——創世記41:44,45;參閲列王紀下23:34;24:17。

2010-10-21 01:50:52 補充:
在但以理的事例上,更改名字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他的父母給他起的名字,都是與耶和華的崇拜一致的。“但以理”的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審判者”。他的父母無疑熱切盼望兒子在耶和華上帝引導之下成長,成為上帝手下忠信的僕人。
 可是,巴比倫人給他起的新名字,卻全部跟假神有密切關係,目的是要暗示真神已經被這些假神戰勝。巴比倫人採用多麽奸狡的手段,企圖破壞這些青年的信心!
 但以理的名字被改成伯提沙撒,意思是“保護皇上的性命”。看來這是一句禱文的略語。祈求的對象是巴比倫的主神貝勒,又名馬爾杜克。不論尼布甲尼撒是否親自為但以理揀選這個名字,他自豪地承認這個名字是“照[他的]神”而起的。(但以理書4:8〕

2010-10-21 01:52:02 補充:
天使告訴但以理説:“你去接受你的結局吧。”這句話是甚麽意思呢?他所指的是甚麽結局?既然但以理當時差不多有一百歲了,顯然這是指他一生的盡頭。他很可能快要逝世了。 天使鼓勵但以理要忠貞忍耐,直到去世為止。但這樣做未必很容易。但以理在有生之年目睹巴比倫被推翻,一小群流放外地的猶太人得以返回耶路撒冷。這位年紀老邁的先知必然為此深感喜樂。可是,聖經並沒有記載説但以理跟猶太同胞一起返回故土。當時他很可能已年老力衰,不宜長途跋涉了。或者耶和華的旨意是要他留在巴比倫。無論如何,我們禁不住納罕,但以理目擊同胞起程回耶路撒冷,心裏會否泛起一點思鄉之情。



2010-10-21 01:52:41 補充:
天使吩咐但以理“去接受[他]的結局吧”。這個仁慈的勸勉無疑令但以理精神一振。這使我們想起六個世紀之後耶穌基督所説的話:“忍耐直到終結的人,就會得救。”(馬太福音24:13)但以理無疑有忍耐直到終結,在生前最後一刻仍舊忠心耿耿地奔跑生命的賽程。由於這緣故,後來上帝的話語對他深表讚許。﹝希伯來書11:32,33)

耶和華的天使兩次把但以理稱為“極可貴的人”。(但以理書10:11,19)這表示但以理是蒙上帝眷愛的。但以理知道自己已在耶和華面前贏得了美名,大可以心滿意足地安息了。
參考: 《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守望台社出版, 《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守望台社出版
2010-10-21 7:18 pm
但以理書本身既未明說,也未暗示作者是誰,這在古代是不乏其類的。現有之抄本有書名「但以理」,只表明該書所講的主要對象。

  書的前6章均使用第三人稱來講說但以理其人的故事,及至七章2節才轉用第一人稱,儼如是但以理自述其經歷。雖然基督教中承襲猶太教傳統觀點,認為但以理書是但以理所著,但沒有足夠證據。耶穌雖曾指出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太二十四15)。但也沒有明確說明誰是全書的作者。耶穌徵引的話是出自但以理書的後半部,也清楚表示是但以理的話,但前半部究竟是誰人所著,仍不能確定。

  無論如何,但以理是這部書的主人翁,這一點倒是無可否認的。迄今為止,關於但以理的資料全在此書。但以理是來自猶大國的希伯來人,生於主前七世紀後期,大概是一位宗親貴冑;主前605年,但以理尚在少年時期即被擄至巴比倫(今伊拉克南部),經過3年學習宮廷禮儀、語言文學(但一4、5)之後,即入宮為侍。前6章雖寫但以理的經歷,但並非一篇全面、完整的生平傳略。

  「但以理」之名的希伯來原義為「神是我的審判官」;但徙至巴比倫後,被更名為「伯提沙撒」,巴比倫語義為「(求神)保祐他的性命」。



歷史的證據

  從經文可以斷定,但以理書的作者對主前六世紀至二世紀這300多年近東地區的帝國歷史相當熟悉,但在主前六世紀後半期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問題上卻出了嚴重的紕漏,而這個時期恰好應是但以理在世的時代。這種矛盾現象足可以說明但以理書成於較後期。

  持保守觀點者也同意歷史證據的第一部分,但以理書的作者確表現了對上下300多年的近東歷史有相當豐富的知識。關鍵的問題在於,這知識是但以理得之於事件之後的普通知識,還是他受神的啟示而得之於事件之前的特殊知識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則要清楚人們對預言及其他因素持哪種觀點。

  至於第二部分則較為複雜和專門性。作者對主前六世紀的歷史知識是否真有紕漏呢?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瑪代人大利烏的身分(但五30、31)。但以理書記述瑪代人大利烏征服了巴比倫,後來則傳位古列。但遍查經外史料,當時並無提及大利烏其人,且都記載征服巴比倫的是古列。較後期成書論者認為這是支持他們主張的鐵證。贊成早期成書者不易回答這疑問,有人認為經文中的「大利烏」和「古列」是同指一人。這假設以但以理書六章28節為據,該節的原文可譯成:「如此,這但以理在大利烏在位的時候,即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同類的例子還有歷代志上五章26節,「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毘尼色」也是同指一人。綜上所述,這種歷史上的證據尚不足以解決但以理書成書年代的問題。



背景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但以理書的背景:一是考究但以理本人也置身其中的被擄巴比倫的歷史(主前六世紀前半期);二是根據書中異象所預示主前二世紀的歷史事件。

  被擄巴比倫主前605年,但以理被擄至巴比倫。其實被擄的主要階段始於主前586年,繼猶大國破殿毀之後。但以理書覆蓋了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兩個巴比倫王的統治時期和波斯王古列稱霸的初期(主前539年陷巴比倫)。這個歷史時期對猶太人來說,既是親歷亡國之痛、流徙之苦的艱苦時期,也是在神學上反躬自省的大悟時期。這兩方面都可見於但以理書。

  西流基王朝的統治但以理書後半部諸多異象涉及的,應是巴勒斯坦的西流基王朝,尤其是該王朝的暴君安提阿古四世的統治(主前175-163)。不論但以理的異象究屬預言性(預言未來事件)還是諷喻性(諷喻眼前事件),認識西流基王朝的歷史事實都是理解但以理書的一把銅匙。

  在安提阿古的統治下,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經歷了十分艱苦的考驗。他們的傳統信仰受到極度的屈辱:耶路撒冷的大祭司職被公開拍賣,由出價最高者充任;聖殿被玷污糟踐;猶太人受到種種逼迫,要他們改教易制、毀棄律法而去符合希利尼(即希臘)文化。固然有人屈從了強權,但多數人堅決抵制,固守著自己的信仰。終於,反抗安提阿古暴行的起義於主前168年爆發。至主前164年,起義者已大致成功地消除可憎的暴行。西流基王朝對忠誠虔信的猶太人來說,是一個邪惡當道的時期,他們的信仰受到極大的壓迫。但以理書的偉大信息之一,就是對歷史的神學理解,使人在危難關頭,仍堅守信仰活下去。


收錄日期: 2021-04-16 11:48: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20000051KK010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