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謂,袁世凱是竊國大盜,但另有說,他是共和之父...

2010-10-21 12:06 am
袁世凱威脅孫中山,要求全民國總統
但中國之所以結束帝制,都是袁世凱逼清帟退位所致?


究竟那方才正確呢?
更新1:

更正錯字 :全 -> 當

回答 (2)

2010-11-01 10:53 am
✔ 最佳答案
回樓主:如沒誤會,閣下在標題及問題正文裏,共問了四點--〔如有誤會,請多包涵〕 1. 袁世凱是竊國大盜 2. 袁世凱是共和之父3. 袁世凱威脅孫中山,要求當民國總統4. 袁世凱結束了中國歷史悠久之帝皇制度
總括四條題目都同具褒貶之意,歷史學者眾說紛紜,但希望從史實及客觀角度論其真偽及剖釋當中因由:1. 袁世凱為了求取得日本支持他稱帝,對日本人的無理要求處處順從,不惜出賣國家權益,接受日本提出的廿一條頭四號,使中國權益備受日本所侵吞,更助長日本進一步侵華的氣焰。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後,如讓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等。嚴重損害國家權益,更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五四運動爆發。
此外,他又製造社會輿論、組織籌安會及聘請美籍顧問古德諾發表文章,鼓吹君主立憲,然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並於1915年12月稱帝。結果導致護國之役的爆發,人心惶惶。

2.袁世凱在晚清時期,因能善於觀察形勢及具軍事才能,初時的確為國家選擇共和革命的道路。在義和團於山東作亂時,曾協助清廷討剿義和團,使義和團難以在山東立足,轉往其他地方。在洋務運動時,他又協助清廷訓練新式陸軍,成立新軍。他在八國聯軍之役中,又清楚知道慈禧的以義和團排外的行徑是愚昧的,於是他沒有盲目附和。此外,他當上大總理後,又能夠統領軍閥,使各軍閥受命於他。而且他更協助當時民初政局不致於長期軍閥割據、內戰不休,使國家不必陷於連連戰火之中。但對【共和之父】這稱號,以袁世凱於歷史的整體形象,在下還認為有所保留。

3.反之言,袁世凱威脅孫中山,要求當民國總統。在下卻認為只是政治交換條件而矣。原因促使辛亥革命成功,主要袁世凱當時手握北洋新軍,是清朝的主要軍力,只要與袁世凱合作,就可以輕易推翻清朝,令中國人民得到自由,這樣做更符合孫中山的理想,更令辛亥革命成功。當時,革命勢力簿弱,雖然武昌起義成功,但卻並沒有擁有自己的軍力,若果與實力強勁的北洋新軍對抗,只會白白浪費武昌起義的成果,而且當時雖然有十多省紛紛宣佈獨立,支持革命,但實則革命軍與北洋新軍火併,他們大多會就手旁觀,最終革命軍只有孤軍作戰,步向滅亡。

4. 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帝制統治,令中國踏入共和,這是鐵一般的史實。但從他自身而言,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迫使清帝退位,他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後,為了鞏固及擴張權力,不斷罷免及殺害異己份子,如迫使與他不和的內閣總理唐紹儀下臺,又殺害欲成立國民黨來控制他的權力的宋教仁等,而且更未經國會批準而向五國銀行借貸,導致國家負債累累。後來,他為了進一步擴大勢力,把國會解散,革除部份國民黨議員身分及廢除臨時約法。更成立進步黨,扶植親袁派人士進入進步黨。並推行名不符實的總統選舉,把總統任期由五年改為十年,更可連任。

總結
由此可見,袁世凱確實毀譽參半,功在於他仍愛國,而且他本身擁有軍事及領導才能,能保護國家。過在於他沒有利用才能來保護國家,反而被利慾薰心,自私而不擇手段地為求利益而出賣國家權益,以致民初政局仍不穩定,國家不能發展及富強。而且他死亡更導致軍閥割據的局面,足見其影響是何其大。
參考: 中國歷史教與學+Michelle & Hugo
2010-10-21 11:30 pm
其實兩点都對.當時袁正夾於清延和革命黨中間,袁就是利用逼清帝退位作為交換條件與孫中山換取總统之位.

2010-10-21 15:33:55 補充:
但說袁是竊國大盜或共和之父就不當了,他只是像一般政客一樣作政治利益交換以自肥個人政治目的吧了.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15: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20000051KK005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