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樓主大德法安
末學認為僧人戒掉自己情慾,基本上跟一般在家居士並無太大不同。
可以藉由
一、一般教理的薰習,促成心態的改變,
如視為過去父母,現在姊妹,異性心態的諂曲掩飾,自他全身不淨。家庭愛情有如恩愛牢籠。因情欲造成淫習甚至邪淫,受因果的果報和犧牲自己前途等...。
二、修習特殊的禪定對治,如不淨觀等。
三、收攝六根的練習,以至於可視而不見。
四、去受戒獲得戒體,有自然止惡防非的功效。
五、憐憫眾生發大願,異性亦成為自己慈悲救度的對象。
六、藉由誦經持咒念佛,佛菩薩神力加被,轉化淫習。
七、暫時遠離全心修行,等到有有辦法依一到六項轉化時,
再美的異性亦不為所動。
而僧人
1、去受具足戒250或500條,調伏內心止惡防非,遠勝在家居士。
2、憐憫眾生發大願,連所有的一切皆能捨,遠勝在家居士。
3、暫時遠離全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擾,遠勝在家居士。
其中末學認為憐憫眾生發大願
對在家出家都是很重要的,可參考淫戒三了義說
=======================
淫戒三了義說經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天臺疏》言:「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邪正俱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唯制邪淫。」予嘗舉問香山老人。老人主天臺說。惟然師曰:「不然!經言:『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又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然則盡世間,豈復有可淫之人?與人行淫,淨法安在?」予心韙(音偉,是也)其言。于時始發願求生淨土,顧念此分段身,欲愛所成,不斷其根,而求出生死,如卻(退卻也)行求前,無有是處。第夙習深重,時不自克。
已而受菩薩戒,讀《華嚴經》,瞿然深省,以謂菩薩斷淫,實有三義:
一者不負己靈,二者不誑諸佛,三者不欺眾生。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晝夜六時,常放光明,無有間歇。忽不自知,隨照立所,起於我愛。由有我愛,殉諸欲染,淪溺日深,光明日減,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幸及今日,得預戒品。尚復因循,貪嗜垢穢,如蠅集溷,如蟻附羶,云何智人,而不慚恥?欲染一淨,我愛自輕。我愛既除,光明斯復。頓脫苦輪,入泥洹道。
是為斷淫,第一了義。
復次諸佛法身,悉由無量清淨功德之所莊嚴,具諸相好,成最正覺。以大慈力,廣說經律,度脫我等。我今之不斷欲愛,則念佛不切。念佛不切,則見佛無期。以斯染法與清淨心不相應故。如水與火,如薰(香草,一名蕙草)與蕕(草名,臭氣甚烈),相傾相奪,此強則彼弱,此成則彼壞故。名為佛子,捨父逃逝,自誑誑佛,何以報恩?此為斷淫,第二了義。
復次,凡夫地中,常樂染法:菩薩度人,莫先淨戒。 雖在天、魔、神、鬼、畜生之女,尚欲方便教化,勸發菩提; 何論現前所有眷屬?此諸眷屬,或已發心、或今發心、或當發心,以道眼觀,作佛子想,作法侶想,作蓮胎骨肉想,誘引提攜,成就淨業。何忍一剎那間,起於欲相?而況從事?若或從事,是即魔法。以為斷淫,第三了義。
唯此三事,決定不疑,而斷淫之志始堅。故曰:「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火坑刀上,終不毀犯三世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如此誠言,甯於在家、出家,顧有區別?——惟然師之言其信。
歲在元黓攝提格孟春之月,偶閱經疏,追述此義,與諸在家佛子共之。——清彭紹升之「論梵網經淫戒」===================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末學 演思 合十
2010-10-18 13:09:13 補充:
樓主大德法安
小時候的事不提也是一種壓抑,但您要試著改善,讓它不會再影響你。
聖嚴法師說得好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您可以試著做做看。
深願身心自在
末學 演思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