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完璧歸趙的出處問題

2010-10-10 4:44 am
請問可否給我「完璧歸趙」的正確出處地點??
20分分!!! 急急急!!!

回答 (2)

2010-10-10 2:48 pm
✔ 最佳答案
「完璧歸趙」這成語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一段,是描述藺相如攜帶和氏壁出史秦國商討以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的經過。藺相如觀察到秦昭襄王並無誠意作出交換,憑勇氣、機智從秦王手裡騙回和氏壁,並且安全送回趙國。原文節錄如下: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

《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完壁歸趙」還敘述了「澠池之會」及「負荊請罪」共三個精彩歷史故事,並且三個故事以後都被引用作為成語故事,如果你有興趣再知道另外兩個故,可登入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8F%B2%E8%A8%98/%E5%8D%B7081看足版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附加參考
司馬遷對藺相如有很高的評價,稱贊他對廉頗退讓是為了避免損害國家利益。誤導不少後人相信藺相如對趙國的功勞高於廉頗而且人格偉大!
其實只要有獨立思考去看這篇列傳,不難發現藺相如對趙國並沒有實質功勞,和廉頗的重要性根本沒得比!藺相如說出『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令廉頗、司馬遷都覺得他偉大。且看我分析:
「完壁歸趙」只是因為藺相如爭取展示個人勇氣、機智才會發生,沒有他自薦出史,國家的處境沒有多大分別。藺相如的出使不能制止『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甚至可以推論秦國伐趙,有報服藺相如曾到秦國"攞釆"的意義呢!
秦昭襄王時代,其軍事力量和趙國相比沒有太大優勢,趙國還有善於用兵的廉頗、李牧,尤其是廉頗終其一生由他領導的保衛戰都沒打敗記錄。秦國以後能吞併趙國,都是廉頗晚年失去兵權的事了。
「澠池之會」趙王幸免受辱,確實是藺相如功勞,但能夠無損回國,有賴於相對足夠武裝力量保護,列傳中『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已生動描述出秦王並非因為藺相如而放過趙王的。
2010-10-10 4:52 am
原文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易璧。趙求人可使報秦者,得相如。使奉璧西入秦,相如恐秦王負約,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其後秦伐趙,使使者告趙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相如從,秦王令趙王鼓瑟,相如亦前請秦王擊缶。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既罷歸國,拜為上卿,位在廉頗右,相如不欲與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引車避匿。廉頗聞之,至門謝罪,相與為刎頸之交。



卒年不明,塚在新樂。







語譯



在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並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以重任。



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



秦王於章臺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於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並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表現出欲於和氏璧同歸於盡的形態。



這時藺相如向秦王說︰「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

說畢後,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於是藉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秦王在齋戒五日後,於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並傳召藺相如,藺相如應召上殿,並向秦王說︰「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並未有信守誠諾者。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已命人持璧歸趙。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並不會有任何異議。」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但秦王卻制止,認為即使殺了藺相如亦不會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結果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



藺相如歸國後,趙王認為不辱使命,保存了趙國的體面,於是封其為上大夫。結果,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



後人王世貞(明朝)認為藺相如其實只是運氣好。當時秦還沒想要和趙決裂,否則秦王大可以殺了藺相如,再派大將白起率十萬大軍逼近趙國首都邯鄲,要求趙國守信交出和氏璧。秦打一次勝仗就可讓趙滅相如族,打兩次勝仗,就可把和氏璧拿到手了。
參考: 維基


收錄日期: 2021-04-27 23:53: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09000051KK015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