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港的天空灰濛濛,有人歸咎珠三角的工廠。但科大研究也顯示,本港空氣污染的源頭是供應全港電力的兩家電力公司——「中電」及「港燈」,它們是最大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排放者。要改善空氣質素,使用較環保方法發電是解決辦法之一。香港首座風力發電站即將投產,風力發電是否環保發電的新出路?
香港風力發電發展緩慢 全港首台具商業規模的風力發電機在南丫島大嶺投產。港燈估計,一台風車每年將可生產一百萬度電,足夠供應250個四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約佔整個南丫島總耗電量的百分之三。 不過,地球之友的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批評,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步伐遠比其他國家慢。與香港鄰近的日本、台灣早在十多年前已發展風力發電。她說:「風力發電是世界發展得最快、技術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相比起世界其他發展風能的地方,香港兩間電力公司仍然要耗用四至五年的時間去興建一座風力發電站,發展步伐緩慢,令人懷疑這只是公關教育的手段。」綠色和平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張韻琪也表示國內的風能發展比香港快得多:「廣東省政府是全中國第一個省政府率先做風能開發的。南澳島全島有二百多支風車,最早一支風車十多年前已開始運作。」 二零零二年機電工程署發表的《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指香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為: 2012年可以滿足全年用電量的百分之一; 2017年可以滿足百分之二; 2022年滿足百分之三。張韻琪批評這個「一二三目標」非常非常之保守。區詠芷指剔除了國內定義為非可再生能源的「廢物轉化能源」後,這個目標只分別餘下百分之0.08、0.46和1.2。她說:「中國承諾在二零一零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會佔全國總容量的百分之十,香港這近乎零的可再生能源目標遠低於其他國家。」不能還是不為?是甚麼原因令香港風力發電發展如此緩慢?電力公司與政府口徑一致,同聲指香港天然資源不足。 港燈發言人表示,香港的土地資源有限,對發展大型風力發電站存在限制。若與火力發電比較,風力發電密度低,因此佔地比較多。「以南丫島發電廠為例,五十公頃的土地容納了3420兆瓦火力的發電機組,但風力發電機組則需超過五萬公頃的土地才可提供相同的發電量。」 中華電力公共事務經理王佩瑜也強調:「如果用風能產電至中電現時總發電量的百分之四時,我們需要的風場面積相等於整個九龍半島。」機電工程署高級工程師陳國柱也指推動發展風力發電最大的阻力是土地不足。「風力發電場需佔用大量空間。產生香港用電量百分之一的風力場須要約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或海面,相當於香港島面積的四分之一。」 然而,學者與環保團體紛紛反駁這些觀點狹隘和短視。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楊洪興表示,由於香港是個半島,故沿海岸線很多地方的淺海可以興建風車。他續指:「我們已經作過估算,未來風力發電可以達到香港用電量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 其實,機電署的報告也承認香港擁有一定的風力資源,但較環保團體估計的數字為低。報告指香港的郊區風力發電場能滿足1999年全年電力需求的百分之七點五,而近岸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可滿足香港全年電力需求的百分之二十三。北望珠三角 與內地聯網香港土地資源不足,與中國內地一起發展再生能源是一個可行方案。綠色和平的研究顯示,2015年整個珠三角洲百分之十五的電力可來自再生能源。張韻琪建議,香港政府可以貫徹泛珠三角融合的宗旨,與廣東及華南地區發展電力聯網,共同發展可再生能源。「整個區域不再分香港、廣東還是汕頭,而是一個整體、一個電網。內地生產了風電可以駁上網,消費者可以買該公司的風電。開發整個區域的風能資源,既可紓緩區域內電力不足、供應緊張的問題,也保障了珠三角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梁慧嫻也支持用內地資源與香港資本共同發展可再生能源:「香港投資在內地興建風力發電場,然後買回那些電,可說是一個雙贏的方案。」利潤管制成最大阻礙 發展風力發電有百利而無一害,步伐卻仍然如此緩慢,張韻琪認為,最大的阻力主要是因為香港的電力政策。 政府與兩間電力公司分別於1964及1978年和中電及港燈訂立了一個《利潤管制計劃》的協議,協議訂明電力公司可享有以固定資產為基數的百分之十三點五至十五的「利潤保證」盈利水平。張韻琪解釋,根據這個協議,兩電的利潤是基於電力公司的投資和固定資產。「因為他們要有固定資產才可以帶來多些回報,但風場本身投資和風車的造價很低,一支風車不用一千萬,又不用燃料成本。這跟他們要建煤廠,又要買燃料又要裝控制污染的設備成本不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