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劉曉波會獲諾貝爾和平獎? 佢係何許人也 ?

2010-10-08 2:02 am
外 國 傳 媒 料 劉 曉 波

有 機 會 獲 諾 貝 爾 和 平 獎 2010-10-07 HKT 12:12
圖片參考:http://www.rthk.org.hk/rthk/news/img/but_news_listen0real.gif
本台北京新聞中心記者羅宇光報道本 屆 諾 貝 爾 和 平 獎 在 本 港 時 間 明 天 有 結 果 , 外 國 傳 媒 預 測 , 內 地 不 同 意 見 人 士 劉 曉 波 有 機 會 獲 獎 。 劉 曉 波 的 妻 子 劉 霞 說 , 如 果 丈 夫 獲 獎 , 是 對 他 過 去 20 年 來 的 堅 持 , 以 及 和 平 理 性 態 度 的 肯 定 。 劉 曉 波 的 弟 弟 劉 曉 暄 則 說 , 哥 哥 為 國 家 的 民 主 改 革 事 業 , 付 出 一 生 代 價 , 希 望 他 可 以 獲 獎 。

回答 (5)

2010-10-08 6:22 pm
✔ 最佳答案
劉曉波是發起聯署2008年憲章的人,希望在大陸上爭取人權。後來被捕及判處十一年監禁,現正在獄中。
2010-10-13 4:18 am
去年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佈其罪狀,就臚列了多篇劉曉波的文章,作為裁定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罪證。為何寫寫文章就足以顛覆政權呢?看過這些文字,都不可能找到答案。
根據法院的判決書,劉曉波「顛覆國家」的文章包括《中共的獨裁愛國主義》、《難道中國人只配接受「黨主民主」》、《通過改變社會來改變政權》、《多面的中共獨裁》、《獨裁崛起對世界民主化的負面效應》、《對黑窯童奴案的繼續追問》等六篇。判決書指出,這些文章造謠、誹謗。


「中共不在乎人的生命」
判決書摘錄了當中的「誹謗」字句:「自從中共掌權以來,中共歷代獨裁者最在乎的是手中的權力,而最不在乎的就是人的生命」;「中共獨裁政權提倡的官方愛國主義是『以黨代國』體制的謬論,愛國的實質是要求人民愛獨裁政權、愛獨裁黨、愛獨裁者,是盜用愛國主義之名而禍國殃民之實」等等。
這些文章曾在「觀察」及「 BBC中文網」網站發表,劉曉波的辯護律師當時抗辯,認為這些文章僅屬公民言論自由、表達個人觀點的範疇,不構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法院裁定,劉曉波以推翻國家政權為目的,利用互聯網傳遞訊息快的特點,其行為已構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決書稱,劉曉波屬「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依法應予懲處。 參考資料
參考: news
2010-10-10 5:12 am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予劉曉波,表揚他長久以來在中國用非暴力方式爭取基本人權。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一向相信,人權與和平有着緊密關係。人權是達致艾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所言「國邦友好」的先決條件。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長足發展,史上罕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數以億計民眾得以脫貧,參與政治的機會亦有所擴闊。
中國享有新地位,必須承擔更多責任。中國不但以締約國身份,違反多項國際協定,更違背了本國的政治權利條文。中國憲法第 35條訂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但實際上,中國民眾的這些自由顯然受剝削。
過去二十多年來,劉曉波一直是推動中國尊重基本人權最着力的代表人物。他參加了 1989年天安門示威。他是爭取中國尊重人權的《零八憲章》起草人;《憲章》在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發表 60周年、即 2008年 12月 10日發表。翌年劉曉波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入獄 11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劉曉波一直堅稱,判刑違反了中國憲法,侵犯基本人權。
在中國國內外,尚有許多人為爭取人權出力。劉曉波受到重罰,成為中國人權鬥爭最突出的象徵人物。
奧斯陸, 2010年 10月 8日
2010-10-09 6:25 pm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宗旨是「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或機構與組織」。
基本上,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當年全球境況,尤其是危機方面境況的一種反映』。但歷屆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不能絕對脫離其它如政治經濟因素的考慮。

2010-10-09 10:35:53 補充:
和平獎易受到強權國家或集團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利益所左右,其評選得主受限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得主有極大的爭議性。例如,印度民權鬥士甘地即使五度獲提名、至1948年遇刺逝世後仍從未獲獎。
和平獎有時也被看作是由挪威議會任命的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定機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間接是挪威的國際立場。
2010-10-08 5:20 pm

收錄日期: 2021-04-22 23:1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07000051KK010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