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權的四王重要性,哪兩個比較*啊?

2010-10-08 7:07 am
福、魯、唐、桂王
我記得有兩個比較厲害且比較重要,但我只知道其中一個是唐王,另一個忘記了,請大家指點迷津!
(請確定之後再指點,謝謝)

回答 (2)

✔ 最佳答案
重建明王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兩部為主。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大順軍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這時的天下局勢,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據有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蘇北、皖北等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湖北一帶,滿人的「大清」政權則據有東北、內蒙一帶,而「大明」政權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江南半壁江山。

那時候,明朝殘餘勢力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議擇君以定南都,重建明王朝,然後揮師北上。出現了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監國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史稱南明。福王政權一建立,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農民軍。但是,清政府是決不允許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滅農民軍,也要消滅弘光小朝廷,征服全中國。


各政權的滅亡
中原方面,清軍在陝西擊破大順軍取得勝利,初步控制住中原。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清軍揮軍南下。江南方面,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隊於三月順江東下,要「清君側」,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佈置。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等獻南京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僅一年,即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 (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的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 。 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鐭(1646)稱帝於廣州,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1646-1662)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桂王爭立。鄭成功立南澳的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桂王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滅亡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祕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鬨,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永曆十三年(1659)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失敗,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這時在金、廈的鄭成功,見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克舟山、崇明、瓜州、鎮江等,直逼南京,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1662)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處死。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之後各地殘餘的反清軍隊,至1683年先後為清軍所平定。
http://www.ipobar.com/testweb/read.php?tid-21619.html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A02483254/o/101010070899413869566540.jpg

參考: 天之心+電腦週邊急救團
2010-10-08 7:26 am
是魯、唐兩王比較有實力。以下為證明文件:


南明政權建立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 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廿五,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崧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僅一年,即覆滅。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 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1646)稱帝於廣州,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桂王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桂王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若要更詳細的資料可到以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97%E6%98%8E


收錄日期: 2021-04-30 15:13: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1007000010KK089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