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康熙末年到雍正、乾隆统治時期,清政府實行禁教和閉關政策基本上是一致性的,原因也是多重而複雜的。除了板主所說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直以來,耶穌會士力主將天主教「中國化」,允許教徒保留祖宗靈位,對於士人祭孔、祀祖甚為包容。然此舉遭羅馬教廷反對。然康熙帝認為祭祖祀孔與天主教的教義無衝突,不服的教士可離開中國。在康熙五十六年,除耶穌會會士外,所有教士全部被逐。然天主教﹙包括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已走上絕路。
從上而下的傳教方法,是耶穌會受到清廷排斥的主因。他們結交名士、官紳、士大夫入手,然後由有影響力的士人、皇族向下傳教,傳教效果甚為快捷。然而,由上而下的傳教方式容易使耶穌會成為中央權力鬥爭的一分子,被人反對。康熙初年的湯若望事件與雍正禁教,正是因為耶穌會過分參與權力鬥爭所致。
耶穌會的另一個傳教方法是借科技說教,以實用技能﹙用於戰爭、天文曆法等﹚取得居留權及士人的敬佩,可見其對象是知識分子。可是,實用技能一旦失去利用價值,耶穌會就有被取締的可能。如火炮傳至後期,對清廷的戰爭用處不多,其存在價值不大。而大體上,中國的曆法也不用大修,舊有的曆法已非常完備,修改地方較少。所以,此時的耶穌會已無存在價值,對中國的影響漸微。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基於保護傳統文化。事實上是對本國國民的愚民政策。保障本地經濟發展,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清朝封建統治時期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靠同時也很抵制外來商品。國防安全的出發,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以免有間諜盜取本國資料。清朝政府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過分盲目自大。
维護國家安全當然是清政府禁教和閉關的重要考虑,但是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的社會環境所導致的文化上的無知、自大和排外。
即使主張學習西學的開明统治者康熙,也主要是從维護皇權和大一统出發,將學習的内容嚴格限制在自然科學的範疇内,表明他内心仍然只把西學看作维護统治的工具。到了見識與魄力遠不如康熙的雍正和乾隆时期,因為與羅馬教廷的矛盾,而採取禁教關閉、中斷中西交流的措施便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