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很多戰將單挑廝殺的場面,然而正史中卻記載寥寥。其實冷兵器打仗的時代,戰鬥之前還有所謂的布陣,比如鶴翼、鋒矢、雁形、魚鱗等等。總大將是不上前線的,部將一般也只是配合上級命令進攻或者堅守,衝鋒陷陣又是偏將的事了,若是衝鋒陷陣陷入苦戰的,那麼將領的陣亡率是相當高的,所以說所謂的“以一擋百”當然是小說中誇張的形容!
那那些名將的武力到底從何而來呢?《三國演義》中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們是否曾拜師學藝,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何謂武將的武力:
體力是一切武力得以發揮的基礎,甚至可以這麼說,體力過人應該看作一種天賦。不同的人由於先天體質的差異,體力是不同的!
我們假設:武將A的武藝稍強於武將B,武將A的體力明顯不如武將B,他們在正常狀況下交手的情形如下:
開始階段:武將A由於體力充沛且武藝佔優而處於上風;
相持階段:武將A由於未能速勝武將B,隨著體力的下降,雙方變成勢均力敵;
最後階段:武將A由於體力不支,敗逃!
每次武將A和武將B正常狀況下的單挑都是這樣的結果,我們顯然只能認定武將B更強。 換句話說:體力上的優勢有時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包括彌補武力!
從原文中為數不多的武力定義性描述中,我們發現《三國演義》中的武將武力主要包括“弓、馬、武藝”,即箭法、騎術、武藝。
例如:
(曹仁、曹洪)二人弓馬熟嫻,武藝精通(5回)
武藝又應該包括:力量、敏捷、招式!
(1)力量:
力量對於武藝來說意味著什麼,我想就不用我多說了,原文中有許多有關猛將力量很大的描寫。
①直接明言某人力大,例如:
(許褚)許褚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桿(59回)
②通過交代武將使用兵器的重量來體現力量大,例如:
(關羽)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1回)
(2)敏捷:
用一個成語來解釋,應該是“眼疾手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大腦判斷快;二是身體動作快。
例如:
(馬超)虎衛軍當先,亂箭夾射馬超。超以槍撥之,矢皆紛紛落地(59回)
分析:亂箭射過來,馬超要判斷這些箭的方向,以確定能否射中自己及所騎戰馬,從而進一步判斷亂箭中哪些需要撥、哪些不需要撥;馬超要判斷出箭的先後,哪些先撥,哪些後撥;馬超還要確定自己的動作能否撥掉所有的箭,是否要加上躲閃……總之,馬超能夠用槍撥的“矢皆紛紛落地”,當之無愧的“眼疾手快”!
(3)招式:
也許三國武將的招式簡單,但一定是有招式的。
例如:
(趙雲)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71回)
分析:這裡的描寫很誇張,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不知道,但這至少表明趙雲的槍法招式精妙。
(4)武功的風格:力量、敏捷、招式一起構成了武功!武將會根據自身的力量、敏捷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兵器,再苦練與之配套的招式!所以,武將的武藝風格是各種各樣的。關羽使82斤的刀,顯然偏重於力量;馬超能用槍撥箭,顯然很敏捷;典韋用兩隻大鐵戟,自然又與雙手持武器不同。
其實對一個名將所做的評價不會只考慮一個很次要的因素——武力,他們通常是看“治軍、統率、兵法”等等。我們難以對武將的各個單項指標確定準確的數值,就算好不容易弄出了一套數據,力量、敏捷、箭法、體力等各自的係數如何確定呢?當然偶爾討論這類的話題也是一種娛樂~僅供板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