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商引發了鴉片戰爭?

2010-09-24 6:21 am
鴉片戰爭前,英國國會曾有一個投票,去決定應否攻打中國。

當時的英國國會成員,是否有大部份人是洋商/洋商人數較多,而令攻打中國的議案通過?

他們支持攻打中國的原因又是否出於自己的私欲,保留利益,而表態支持?

洋商在引發鴉片戰爭之中,應負上什麼責任?                                                                                                                                                                            

回答 (2)

2010-10-01 12:53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9230147013873373260.jpg
回樓主所言,根本當時的英國國會成員,經工業革命後书確實成員是以商人居多,而令攻打中國的議案通過,也是早已預料之結局。 他們支持攻打中國的原因是出於自己的私欲,保留利益,而表態支持,這一切是肯定的。

全因在下認為,這場悲劇只是一場貿易戰爭 。單看鴉片戰爭前,不僅英國還有其他國家的船隻已在主要港口,如廣州等地早作部署,已蠢蠢欲動,惟未有籍口行動。洋商在引發鴉片戰爭之中,需須然最少應負上道德上的責任。但最值得留意是:當滿清皇帝閉關,仍沈醉在『天朝』的迷夢之中的時候,一場歷史性的戰爭已隨著英國人來對華貿易而理伏了復線。因此負上責任不僅是西方國家,而中國傳統的閉關自守的態度,並未能與時俱進,這後果也應自已擔。現從政治﹑經濟﹑商業﹑法律﹑利益衝突及戰果各方面分析如下::政治方面,中國一向自視為天朝大國,是世界中心,視外人為蠻夷,中國與外國為宗主和藩屬的關係,只視外人來華為『歸化』或朝貢,故一向沒有平等外交的觀念。西人等列強國家對中國的要求過高,英皇照會中提到增開商埠,要求中國割讓海島作為買賣和停泊船隻之用,是中國絕對不允許的,這自尊自大的心理,實為中外貿易的一大障礙。而在當時雄霸歐洲,殖民地遍佈全球的英國,自視甚高,亦無必要向中國低頭之理,所以最後決心以武力爭取平等待遇。經濟方面,中國以農為立,自給自足不假外求,無須輸入舶來貨,只視國際貿易為『嘉惠遠人』。至於英國工業革命後,重商主義流行,視中國為有待開發的大市場,英國三次遣使改善貿易關係,一次乾隆五十七年,英國特使馬甘尼訪華,再一次是嘉慶二十一年,英國使臣阿美士德率團訪華,可是他們都因在覲見皇帝禮儀上,即三跪九叩禮及要求過高,中國不能滿足而使談判毫無結果。英國人希望來華貿易以平等的地位交涉,但中國一向『閉關自守』,並不了解國際形勢,缺乏國際平等觀念,要外人遵從中國人的規矩,而且採用『以商制夷』的手段,這種文化差異與輕商的態度,這成日後中西關係的惡化和衝突。商業方面,中英經濟衝突因利益受損而日益惡化。中國物產豐盛,無所不有,認為外國商品可有可無,而西方則需要中國出口的茶葉﹑生絲﹑大黃等,而英國輸入的玻璃器皿和金屬制品等,除了供皇帝等少數達官貴人消費外,很少有市場,導致英國對華貿易出現大量入超,不協調狀態,而且受到許多限制,例如貿易必需透過公行,外商不得在廣州過冬等,管理措施阻礙了在華經商。這種抑商態度,這成日後許多的糾紛。最後英國依賴鴉片打開中市場,販賣鴉雀無聲給中國則可抵消差額,且賺取暴利,這宗罪惡生意的存在,中英雙方在鴉片問題上衍生了巨大衝突。早在乾隆三十八年,鴉片已靜悄悄地輸入,數量日益激增,在經濟和社會上產生極大禍害。白銀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漸高漲,故派林則徐赴廣州嚴厲執行禁煙政策。林則徐卦鎖各國商館,並勒令外煙商交出所有鴉片,當時葡萄牙﹑英國等商人已具結,一向自視高昂的英商拒交出所有鴉片。鴉片嚴重打擊我國上至官員,下至黎民百姓,加上是走私貨品,不被中國認可,銷毀和沒收是理所當然的,但英國商人則認為鴉片是一種商品,在互惠互利原則下進行,不能沒收他們國家的貨物,這一點足以証明英商不甘心﹑不願意放棄這棵『搖錢樹』。在法律觀點差異上,英商堅決不肯就範,拒絕交出鴉片和具結,被林則徐逐往澳門,清兵圍困商館,斷絕英人供應。光十九年七月,英國水手借酒行兇,將九龍尖沙咀村的村民林維喜毆斃,義律拒絕兇手,自行輕判了事,無視中國連坐的法律。英政府以英人生命受到威脅﹑商務受限制及英國國旗受辱為理由,在1840 年向華宣戰。這次小小的意外竟成為導火線,根本是英國計劃攻打中國的藉口,英國以往建立殖民地帝國,犧牲了無數英人,現在卻為一個犯罪的水手力辯抗爭,反咬我國一口,實屬無稽之談。戰果方面,戰爭爆發的原因完全圍繞貿易,兩個自尊心強的國家對貿易各持極端的差異,另外補充,英國雖派使節不果,但與中國摩擦接二連三,強行出沒珠江口﹑黃浦江,進行挑戰,表明當時中英矛盾已非常尖銳,英國早晚對中國發動戰爭。而且戰爭結束後,英國並沒有奪走中國,只想盡快與中國簽約,達到自己貿易利益,達到已往沒法妥協的要求,逐漸搾取中國財富。隨之以來的外憂內患接踵而來,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至鉅。
參考: I/E+Michelle & Hugo
2010-09-24 1:26 pm
洋商在國會中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但更大的影響是在於英國由英皇到平民都深信的『殖民地主義』,經濟上的利益還是次要的原因。

除經濟原因之外,宗教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英國不希望天主教在亞洲的影響力比基督教強,所以要用戰爭得到傳教的優勢。

洋商要負上的責任,我想是在賣鴉片的行為,這是戰爭的導火線,不過,不竟宣戰的還是英政府及皇室,而非洋商。

以上只是一己之見,還請指教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1 15:33: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23000051KK014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