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問答一題

2010-09-19 6:08 am
方玉潤《詩經原始》評《蒹葭》謂:「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歎,佳者多有餘音,此則興盡首章,不可不知也。」你認同他的說法嗎?為什麼?
更新1:

同埋「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歎,佳者多有餘音,此則興盡首章,不可不知也。」係點解

回答 (1)

2010-09-19 9:38 pm
✔ 最佳答案

我不同意他的說法,因為全詩三章,詩人用了一唱三歎重章式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這是詩經民歌常用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有利於詩人感情的充分表達,增加詩歌的感染力。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歎,佳者多有餘音。此則興盡首章,不可不知也。”這裡“首章已成絕唱”的評語,確實是非常深刻的見解,但“興盡首章”、“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卻未為的評。首章雖是“絕唱”,但卻並沒有“興盡”,二、三章那些變化的字句,也不僅僅是換韻,而是表現了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和詩人感情的發展。由於詩人在重複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為霜”、“未唏”、“未已”的變換,從而表現了時間的推移,進一步襯出詩人的等待、追尋時間之長,思念之深,惆悵之情之深重。而“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三個“溯洄”“溯游”,三個“宛在”從空間轉換的角度,表現了詩人複雜的逐層加深的情感力量。“溯洄”“溯游”的再三複疊,極寫了詩人在寬廣的空間,上下尋覓伊人的求索之情,“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整首詩在反復的詠歎中,寓變化于單純,托繁複于簡約,寫出了時間的延續與主體空間的多種角度和層次,形成了一個有深層結構的境界,從而曲折細膩地展現了主人公情感流程的變化,形成回環往復、委婉動人的感人力量。



方玉潤的見地頗為精到,這首詩的首章的確已成千古絕唱,接下來的兩章只不過是它的餘音,無非是在“興盡首章”。所謂“伊人”究竟是男是女,這並沒有多大關系,詩中只是為人們留下了真正的詩意(即一種朦朧的美感)和真切的愛意(實在是一種火熱的愛戀)。詩人描繪的景物時,色彩是那樣的明麗,節奏是那樣的婉曲,情懷是那樣的悵惘,通過對特定情境和時空條件下客觀景物的描寫,達到了情景互融互襯、情思與客體渾然不可分的藝術境界。它既自然質樸又巧妙無跡,以期真切感人的力度獲得了某種意義上永久的藝術魅力。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14: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18000051KK016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