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時如何維持一定高度不要起伏太大?

2010-09-17 1:18 am
我打鄭氏的37式,行拳中若要儘量保持一定高度不要起伏太大,應注意什麼?
更新1:

例如倒攆猴,教練老是說我高低起伏太大,卻又說不出該如何改進。

更新2:

感謝各位太極先進踴躍提出高見,也凸顯出落差極大的論點,就以倒攆猴來說,大多數都認為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唯獨小陳認為:「太極拳在一定高度練習,就把太極拳練死了,現在有很多練太極拳的膝蓋都有一定的損傷,為什麼呢?就是在一定的高度練,限制膝蓋的作用才會這樣,太極拳本來就是有起有浮、上吸下沈,刻意的壓低重心只是練到根力,卻也付出代價,當你在跟別人推手的時候,你只能左右兩邊平面走化,而無法形成立體走化」。我的確見過許多練太極傷了膝蓋的例子,包括某些大師級的人物,大家能否就此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建議。

更新3:

黃師傅所說的具體的練習方法,頗有新意,但其中 1.找一個長板凳,剛好輕輕頂住兩腳膝蓋(兩腳與肩同寬) 2.鬆腰落胯但不向下蹲 這兩段實在看不懂,能否詳細說明?

回答 (11)

2010-09-20 6:44 am
✔ 最佳答案
鄭子37式很重視『不形於外』高低起伏太大就表示曲伸過大外動太多內動太少,與基本精神不符 「高低起伏」最大的問題在「膝蓋」生「撐、蹲」1.「蹲膝」容易發生在「旋動」、「化勁」、「鬆沉」時(以為「勁」旋下去,事實上卻是「蹲下去」)(為了「不受力」,把「蹲膝」式的「逃」錯當做「走化」)(為了「鬆沉」,把「蹲膝」當作「鬆腰落胯」,勁仍浮在上半身) 2.「撐膝」容易發生在「移位」、「接勁」、「發勁」時(「撐篙」式的「移位」,容易「撐膝」會高一下)(為了「接勁」,把「撐膝」式的「頂抗」錯當做是「接勁」)(為了「發勁」,把「後腿撐直發力」當做是「發勁」) 3.太極在應用上要求:讓對方「其根自斷」自己高低起伏,自己就『斷光光』了(不管或撐或蹲,外形上都造成太大的起伏)會破壞自身的「整勁」及與對方接觸點的「聽勁」自然反應不靈,反擊不順..... 具體的練習方法1.找一個長板凳,剛好輕輕頂住兩腳膝蓋(兩腳與肩同寬)2.先練外形看似不動的鬆沉(鬆腰落胯但不向下蹲)3.再練「移位」時,先「鬆沉」利用其反作用力來移位4.再練外形看起來「旋而不落」,是「氣旋沉」非「形沉」5.不管怎麼動,都要兩膝輕輕的「沾」著長板凳,不輕不重不離不棄 以上的方法都是訓練「膝蓋」不蹲、不撐、不擺你會發現鄭子太極不僅是「不動手」,連腳都要「不動腳」四肢少動,接著才發生「內動」(湧泉、丹田、夾脊三項同步旋動) 其實太極拳基本功都在「移位」、「換形」(旋轉)下功夫!

2010-09-21 15:26:24 補充:
除非本身的骨質及膠質不佳
正常的屈蹲是不會傷膝蓋的

會傷膝蓋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膝蓋不當的擺動」
就是在不對的結構下施力
在移位換形時沒有養成「實腳膝蓋對中趾」的話
膝蓋長期磨損,的確會越練越傷

尤其在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清」的條件下
重量往往常只壓在一條腿上
若又想對人發勁,起一下強勁,承受的是兩個人的體重
鮮有不造成腿部負擔

2010-09-21 15:26:52 補充:
在一定的高度練習:
一是要習練者不要起強勁
二是養成平整均勻的習慣
三是氣沉長根(活根),非體落蹲沉(斷勁)
四是不練腿力,練膂力(後背部的兩條大肌肉)

再者「刻意的壓低重心練不到根力,只算是『樁』而已」
常見的情況是:對方一來力先撐住,再發腿力反擊…
沒有太極『化打合一』的概念,並不足取

2010-09-21 15:27:19 補充:
要說的是
「立體太極」與「平面太極」的差別
並不在外形的「高低起伏」大小
而是在「開合吞吐」、「陰陽二氣升降」或「丹田內旋」上
假如習練者「凸腹」(丹田死的)「翹臀」(腰死的)「胯浮」(胯死)…
再怎麼龍騰虎躍也不太像…

2010-09-22 21:35:13 補充:
『鬆腰落胯但不向下蹲』
就是做出純粹正確的「鬆腰落胯」,絲毫不向下蹲〈跪膝〉
我看過很多人,會在動作中「跪膝」錯當作「鬆沉」
一跪,勁斷光光,就沒救了!
『找一個長板凳,剛好輕輕頂住兩腳膝蓋(兩腳與肩同寬)』
就是膝蓋頂住板凳邊緣時
一跪蹲時,膝蓋會覺得與板凳接觸點「重」了(甚至推動板凳)
一撐腳時,膝蓋會覺得與板凳接觸點「輕」了(甚至離開板凳)
檢視自己的方式而已
練習慣之後,每一招每一式,多比照辦理
我想你的高低起伏會有改善…
2010-09-20 4:04 am
如果太極拳在一定高度練習,就把太極拳練死了,現在有很多練太極拳的膝蓋都有一定的損傷,為什麼呢?就是在一定的高度練,限制膝蓋的作用才會這樣,太極拳本來就是有起有浮、上吸下沈,刻意的壓低重心只是練到根力,卻也付出代價,當你在跟別人推手的時候,你只能左右兩邊平面走化,而無法形成立體走化,我知道我寫這個回答一定很多人不認同,但是以後你就會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倒攆候也是同一個道理。          
2010-09-19 3:48 am
我初學楊家太極學到倒攆猴時,也是犯了高低起伏太大似波浪式的錯誤...
老人家說了這樣的典故...
由起势「曲膝下按」後就基本上維持此高度,
有些是拉一條繩子在頭頂...
誰高出了就敲腦売...
或是繩子上纏上點燃了的香枝...
高出了就灼一下...
其實自己也可憑感覺維持一定的高度啦...
誠如回答者 seven47*** 大大所言...
維持一定高度是要練你腿的肌耐力...
練完了腿是一定比較累的...
我是不相信會傷膝盖這回事的...

2010-09-21 19:17:23 補充:
我也曾於本版發文請教了各位大大...
「練太極拳會令膝蓋受傷...」或是「練太極拳姿勢不正確會受傷...」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20609618

我所接觸的都是練拳養生的老人家(非格鬥式的)...他們一把年紀了皆步履輕盈...
都認為該歸功於太極之「貓步」...
個人認為「練太極拳的膝蓋都有一定的損傷...」這理論真不可思議...
若說膝蓋是磨損的,他每天練多久?不停的磨膝蓋某位置?
我想正確說法該是「不當的姿勢会扭傷某筋肌...」
參考: 老人家言
2010-09-18 6:02 pm
要保持盤架子中不高低起伏
必須先能放鬆 全身鬆淨鬆透
然後在平移旋轉時 雙腳不能用力撐起
全由腳底湧泉帶動
所謂下指揮上
再配合丹田行氣 以氣運身
所謂內指揮外
這樣就能儘量保持整套拳架練起不會高低起伏
因為高低起伏會造成斷勁
這套拳外型學會很快
但要能達到鄭師爺的動作要求則不簡單
理要能通才行
所以這套拳不好練
參考: 自己所知所學
2010-09-18 5:25 am
個人到覺得這是基礎上的問題~~~

斷勁~~不夠鬆柔~~都有可能~不過這些問題不應該出現在這時候

講白點基礎不構樁功不夠~~以致下盤不穩~~斷勁無法節節貫串

這些問題說時在的不該出現在已經打整套拳的時候~~

應該在一開始就得從底打起~~逐層練習才不易出現這種基礎不穩所造成

的問題~~這的確教練也說不來因為這是功底的問題~~~

當能節節貫串~勁能棉而續~自然能從功架上自我去修正~~

如果練到整套還要逐一去修正姿勢跟不足的地方~~本末倒置

即時修正了也不自然也不一定會練上身~~傷神也可能傷身

給版主建議~~你可能是從套路出身~~對於底可能比較不注重

如要根本治療~還是在"底子"上多努力~~免得到時後"治標不治本"


2010-09-17 21:35:23 補充:
"練到整套還要逐一去修正姿勢跟不足的地方",意指還要去修正因功底不穩所造成

的問題~~即使修正也無法完全讓身體記憶熟悉~~因為這不是本身身體所熟悉的架子

因此修正後仍然不是自然體會所得來的~~武術由身體記憶的比由臨時雕琢的來的有效

也不易失去~~,個人所指是這意思。臨時雕琢的有幾個問題:因為這不是平時練習得來的

在角度上容易有因為不協調而時常在變動~不易自然在正確角度上~~若一段時間沒有刻意

去雕琢~~正確的姿勢非常容易走樣且不自覺~~容易走向偏差路線

2010-09-17 21:39:49 補充:
功底穩固者~~在練習上有幾個優勢~~因為身體已經習慣正確的勁力走向~各部位也能

自然的協調~因 此在動作上意到~~動作較不易偏差~身體會自然記憶協調的方式~

若不穩固者~~在每個動作上會出現刻意協調而造成勁力不自然的情況~~久了容易僵硬

雖然動作相差無幾~~但實際上的勁力鬆柔貫串的情況卻是差很多~~

2010-09-17 21:42:39 補充:
每個動作去刻意協調~會有僵硬不自然~~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當然到後半段的

自然體~~就無法達到靜、鬆、柔~~每個動作你都在注意某些角度偏差否~~

個人認為這是差別所在~

偏見勿怪~~
2010-09-17 7:26 am
其實不用想太多, 就是拳架熟鍊之後, 打拳時意念放在丹田, 只要注意讓丹田維持水平移動身體高度自然不會有太大起伏
2010-09-17 7:08 am
到小貨車裡打,一定會一樣高。
2010-09-17 6:20 am
重心落好平移
腳保持一定彎曲
鄭子我沒練過 我打陳式都是弓馬步 不知道一不一樣
例如:左腳轉右腳
重心先落左腳 再將重心平推到右腳
腳不要站起來 保持彎曲
然後轉跨身體保持正直 避免傾斜
腳步都是3 7步 就這樣

2010-09-17 22:07:52 補充:
如右腳往後重心先落左
右腳往後然後跨往右
右腳落地後腳尖內扣落左跨
右手逆纏推出
膝蓋保持彎曲 靠跨轉
2010-09-17 4:59 am
sfj回答如下:

打太極拳要維持一定高度,不要起伏太大,
最重要的是下盤要穩固,氣要落沉,心意要靜定
在外形肢體上,落胯鬆腰,虛領頂勁,沉肩垂肘.中正安舒
在跨步移動重心,轉換虛實時,要以貓步來完成

打太極拳原則上不必刻意保持一定高度,
該高則高,應低則低,要看那個招式應高應低而作適當的變化
譬如下勢,一定要蹲低的
餘式則依其架勢.用法而有所變化
只要把握住太極的神髓,高低則隨心所欲


2010-09-17 20:28:12 補充:
倒攆猴有三次,原則上是不可高低起伏忽高忽低的,因為這一式的三次動作是相同而連貫的
若是高低起伏就犯了太極拳的凹凸之病,而且在鄭子太極拳中倒攆猴要求兩腳掌須平行移動後退,如果不能保持平架,則重心會不穩,會飄浮,也不易通三關.
2010-09-17 4:35 am
年輕人可以打低架一點,年紀大一點的人依你的體能調整,可以高架一點,但記得要鬆腰落胯,維持一定高度是要練你腿的肌耐力,其實有空多練基本功(站樁)才是。站久了自然能鬆沉。
參考: 自己
2010-09-17 2:28 am
可以請你問一下你的老師, 行拳中要儘量保持一定高度不要起伏太大的目的是甚麼


收錄日期: 2021-04-30 15:21: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16000016KK042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