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轉向大乘佛道?

2010-09-10 9:28 pm
二乘人、三乘人皆是佛陀度生權宜之便因而所創設那要如何回小向大 ?

回答 (6)

2010-09-11 5:31 am
✔ 最佳答案
甚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祇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的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為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得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捨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已乘著佛法而得解脫,不願回過頭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上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可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

〔首頁〕 〔前頁〕
2010-09-13 5:52 am
http://www.bddc.hk/video_con_tudou_course_3_2_01.php

高級課程:大乘十波羅密

http://www.bddc.hk/video_con_tudou_course_3_2_01.php

高級課程:大乘十波羅密


2010-09-12 21:53:55 補充:
http://www.bddc.hk/video_con_tudou_course_3_1_01.php

高級課程:大乘四無量心及四攝法
2010-09-21 12:06 am
二乘人、三乘人不是佛陀度生權宜之便而創設,而是在佛滅五百年後,在各地收集的大乘菩薩所創設。

大乘佛教一直有大乘非佛說的意見之爭,南傳佛教一直拒絶承認大乘佛教的合法性。

回小向大一直只是大乘經典的說法,而且從來沒有阿羅漢回小向大過,相反,倒有回大向小的現成例子,阿姜曼本來發大乘成佛的願,後來轉向修解脫道。

大乘佛教一直看不起小乘佛教,不過現今大量修大乘的人卻紛紛轉修南傳佛教,以行動來示對大乘佛教的不信任。

這是回大向小。

登岸唯有小乘,初學佛的可選大乘,要解脫的只有修小乘,還想在娑婆修行度眾生的,正是大乘菩薩道。至於覺悟成佛,佛的十號有阿羅漢,而沒有菩薩。
2010-09-15 3:29 am
只 要 自 願 .
2010-09-11 12:28 am
要如何回小向大 ?

只要改為修學大乘,發四弘誓願就好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2010-09-10 11:32 pm
如何界定小乘和大乘?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0: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10000051KK004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