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前途問題...

2010-09-10 2:08 am
岩岩升上新高中 現在f4
我既學校唔算好
自從9月1日開學後
上左幾日堂 覺得有d壓力
我想問
組合科學的前途?
電腦的前途?
econ?
雖然我冇簡 但係我都想知下
更新1:

如果由組合科學 > 心理學 有冇呢個可能性 有幾大?

回答 (1)

2010-09-14 2:32 am
✔ 最佳答案
高中選科—從興趣開展豐盛人生 新高中學制快將推行,學生除了修讀四個核心科目外,亦可選讀兩或三個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和其他語言),以及透過「其他學習經歷」促進全人發展。在這個寬廣而均衡的課程裡,學生是否有多元化的選擇?高中選科既是高中教育階段重要的一環,究竟由誰去選?如何選?學生和學校又有甚麼支援呢? 課程設計 珍視學生選擇  新高中課程的設計,除了透過四個核心科目為學生提供基要的學習,拓寬知識基礎,以及發展「學會學習」的能力外,亦提供彈性的科目選擇空間,讓他們不必受制於現時文、理、商的分流模式,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不同的學習領域或一系列的應用學習課程及/或六種其他語言中選擇適當的科目,以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和視野,發展思維及潛能,為日後升學和就業作好準備。  一位家長憶述當年升讀高中時說:「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選科這回事,也從未見過甚麼選科表格。當年,由學校分配我們入讀文科班或理科班,成績較好的同學會自動編入理科班,其餘的只可入讀文科班了。若我們不滿意的話,要出示家長信,學校才會重新考慮呢!可是在一般情況下,結果都是沒有改變的。」現時,這位家長慶幸子女能因應自己的興趣而選科,更認為這樣令他們容易投入學習,更能發揮所長,取得成功。 培養興趣 計劃未來  過去,不少學生在升讀高中前沒有認真探索自己的興趣,最終讓當時所謂的「熱門」科目主宰了自己的學習人生。其實,學生千萬不要受所謂「熱門」科目或行業所影響,因為市場人力需求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即使你選了今天的「熱門」科目,也不一定能保證你將來的就業機會。現在所謂「有前途」的工作,在未來五年、十年,可能不再是人力需求最大的行業。更何況,許多人在高中選讀的科目與日後升學和就業並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求職者的選修科目,並不是僱主唯一的考慮因素,責任感、正確的待人處事態度、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往往更為重要。  因此,學生應及早思考發展路向,裝備自己,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拓寬視野,培養興趣,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過程中,學生可加強兩方面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例如:興趣、能力、志願等),以及對外在環境的認識(例如:學校特色及所提供的科目、升學選擇、就業市場需求、不同職業的工作性質和發展機會等)。其實,透過新高中課程的「其他學習經歷」,學校亦會提供適當的「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如升學及就業講座、職場探訪),讓學生了解現今工作世界的最新資訊和轉變,幫助他們為自己的學習人生作出明智的選擇。  此外,學生亦應明白「計劃將來,裝備自己」是一個循環的思考過程,所以無必要倉卒為未來的職業或發展路向立下定案。事實上,好的計劃是需要反覆調適的,學生可以多思考、反省,以及從經驗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在選擇科目方面,無分「對」與「錯」,但選擇的過程和反思卻是十分重要的。尋找一位願意細心聆聽,能給予客觀意見的同行夥伴,有助提高學生的信心,以及選擇合適的科目。 探索路向 邁向豐盛人生  最近,教育局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合作,製訂了一套為初中生而設的學習工具——《尋找生命的色彩:新高中科目選擇及個人抱負的探索》,詳情請參閱http://www.edb.gov.hk/cd/ole/ole_articles/。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套工具,協助學生在高中選科上探索適合自己的路向。此外,學校亦可運用教育局製作的「學生選科程式」軟件,分析學生的選科意願,以及編排「組合式」時間表。透過靈活的選科組合,提高學生成功修讀所選科目的機會。我們期望學生在新課程下能以自己的興趣出發,探索個人發展路向,邁向豐盛的人生。

參考文獻

趙志成(2006)。《專題研習的實踐經驗:探究與反思》(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3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教育統籌局(2005)。《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 ── 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香港:教育統籌局。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終身學習,全人發展 ──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

課程發展議會(2000)。《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 ── 諮詢文件》。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編訂)(2006)。《新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通識教育科(課程部分暫定稿)》。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收錄日期: 2021-04-26 20:24: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09000051KK007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