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的中文係恆星

2010-09-07 11:18 pm
Star 的中文係恆星。

平時用 star 係表示天上嘅星星,
我想請教下,我地平常見到的星星是否都是恆星呢 ?

回答 (1)

2010-09-08 9:00 pm
✔ 最佳答案
是!!!!!!!!!!!!!!!!!!!!!!!!!!!!!!!!!!!!!!!!!!!!!!!!!!!!!!!!!!!!!!!!
恆星是大質量、明亮的電漿體球。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的時間,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恆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因為核心的核融合而發光。核融合所釋放出的能量,從內部傳輸到表面,然後輻射至外太空。幾乎所有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都是在恆星的核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恆星天文學是研究恆星的科學。天文學家推斷在已知的宇宙當中約有7×1022顆(7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恆星。天文學家經由觀測恆星的光譜、光度和在空間中的運動,可以測量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和許多其他的性質。恆星的總質量是決定恆星演化和最後命運的主要因素。其他特徵,包括 直徑、自轉、運動和溫度,都可以在演變的歷史中進行測量。描述許多恆星的溫度對光度關係的圖,也就是赫羅圖(HR圖),可以測量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階段。
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塌縮。一旦核心有足夠的密度,有些氫就可以經由核融合的過程穩定的轉換成氦[1]。恆星內部多餘的能量經過輻射和對流組合的攜帶作用傳輸出來;恆星內部的壓力則阻止了恆星在自身重力下的崩潰。一旦在核心的氫燃料耗盡,質量不少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更重的化學元素會在核心或包圍著核心的幾層燃燒。這樣的恆星將發展進入簡併狀態,部分被回收進入星際空間環境的物質,將使下一代恆星誕生時正元素的比例增加。恆星並非平均分佈在星系之中,多數恆星會彼此受重力影響而形成聚星,如雙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團等由數至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當兩顆雙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其重力作用或會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獲得吸積盤氣體成為新星。
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塌縮。一旦核心有足夠的密度,有些氫就可以經由核融合的過程穩定的轉換成氦。恆星內部多餘的能量經過輻射和對流組合的攜帶作用傳輸出來;恆星內部的壓力則阻止了恆星在自身重力下的崩潰。一旦在核心的氫燃料耗盡,質量不少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更重的化學元素會在核心或包圍著核心的幾層燃燒。這樣的恆星將發展進入簡併狀態,部分被回收進入星際空間環境的物質,將使下一代恆星誕生時正元素的比例增加。恆星並非平均分佈在星系之中,多數恆星會彼此受重力影響而形成聚星,如雙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團等由數至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當兩顆雙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其重力作用或會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獲得吸積盤氣體成為新星。
恆星一生的90%都是在核心以高溫和高壓將氫融合成氦。像這樣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稱為矮星。從零齡主序星開始,氦在核心的比率穩定的增加。結果,為了維持在核心的核融合,恆星會緩慢的增加溫度和光度[31]。以太陽為例,估計從46億年進入主序帶迄今,光度已經增加了40% [32]。每一顆恆星都會吹出恆星風將微粒持續的送入太空中。對多數的恆星,經由這樣流失的質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太陽每年流失的只有10−14太陽質量,或是它一生所消耗質量的0.01%。但是大質量恆星每年所流失的可能達到10−7至10−5太陽質量,對它們的演化會有重大的影響。開始時有5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可能會在主序帶的階段喪失一半的質量。 一系列包括太陽在內(中心)的赫羅圖例子(分類見下文)。恆星在主序帶上所經歷的時間取決於他的燃料和消耗燃料的速率,換言之就是開始的光度和質量,對太陽來說,估計他的生命有一百億年。大質量的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快,生命期就短;小的恆星(像是紅矮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很慢,至少可以維持數兆年,而當生命結束時也只是單純的越來越黯淡。但是因為這種恆星的生命期遠大於現在的宇宙年齡(137億歲),所以還沒有這樣的恆星死亡。除了質量,比氦重的元素在恆星演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天文學中,比氦重的元素都被視為"金屬",而這些元素在化學上的濃度稱為金屬量。金屬量可能影響恆星燃燒燃料的速率、控制磁場的形成,和改變恆星風的強度。由於形成恆星的分子雲成份不同,年老的,第二星族星的金屬量就比年輕的第一星族星低(當老的恆星死去並將大氣層灑落至分子雲中,重元素的量就會隨著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越豐富。)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27: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07000051KK006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