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 語譯!! 急!!

2010-09-07 6:39 am
我要ㄍ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的語譯!!

回答 (2)

2010-09-07 6:41 am
✔ 最佳答案
呢到係原文
晉侯、泰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者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 仁 。 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呢到係譯文:晉文公和秦穆公帶兵圍攻鄭國,因為它曾對晉國無禮,並懷有異心,與楚國友好。晉軍駐紮於函陵,而秦軍駐紮於氾南。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十分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軍一定會退兵。」鄭文公聽從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及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做什麼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早點重用你,現在國家危急時才求你幫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對你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他。

晚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吊下離開鄭國。他去見秦穆公,說︰「秦、晉包圍鄭國,鄭國已知道要滅亡。如果鄭國滅亡對你有利,那就麻煩你來吧。越過晉國而佔領遠方的鄭國,你知道那是困難的,何必消滅鄭國而利於你的鄰國晉國呢?鄰國勢力增長,等於你的國力消退。假若放棄滅鄭而把它作為東路上的主人,你的使者往來的時候,供應他們缺乏的東西,對你亦沒有什麼壞處。況且你曾對晉惠公施以恩惠,他答應把焦、瑕兩個地方送給你。然而他早上才渡過黃河歸國,晚上就已經築起城牆與泰國對抗,這是你所知道的。而且晉國那會滿足?它已經向東掠奪鄭國土地,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奪秦,從那兒取得土地呢?損秦而利晉,請你自己考慮吧。

秦穆公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遣大夫杞子、逢孫和楊孫戍守鄭國,然後撤軍回國。

晉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行,沒有這個人的幫助,我也沒有今天。憑藉人家的力量而反過來損害人家,是不仁的;失去自己的盟友,這太不智;以交戰代替兩軍一致行動,違背了軍事的原則。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退回國。
2010-09-07 6:44 am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軍圍攻鄭國,原因 為鄭國曾因為對晉文公無禮,並且背 棄晉國而結好於楚國。晉國屯兵在函 陵,秦國屯兵在汜南。

佚之狐對鄭文 公說:「國家危急了!若能派遣燭之 武去見秦國國君,敵軍一定會撤退的 。」鄭文公聽從他的建議。可是,燭之武推辭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 且及不上別人,現在老了,更不能有 甚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不能 及早重用你,到現在情勢危急才求你幫忙,這是我的過錯。可是如鄭國滅 亡的話,對你也有不利。」燭之武便 答允了鄭文公,在夜裡用繩子繫住身 子,從城上垂下出去。

燭之武見到秦 穆公,說:「秦和晉圍攻鄭國,鄭國 也知道必要滅亡了。假如滅了鄭國而 對你有益的話,那末麻煩你用兵還值得。然而隔著晉國而去佔有遙遠的鄭 國為邊邑,你必定知道是難以施行的 。既然如此,又何用滅掉鄭國來增加 鄰國的勢力呢?鄰國的國力增加,就等於你本身的國力被削弱了。假如保 留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通路上接待過 客的主人,秦國使臣往來,鄭國可供 應他們需要的物資,這對你來說,是沒有甚麼害處的。況且你曾對晉惠公 有恩惠,他答應送你焦、瑕等城邑回 報,可是他早上剛渡河返國,晚上便 在那裡築起土牆防禦,這是你知道的。晉國的野心又怎會有滿足呢?到它 擴展東西面彊界,吞滅鄭國後,勢必 又要盡力擴展西面的彊界,到時若不 侵佔秦國,又將從哪裡去攫取領土?損害秦國而使晉國得益,請你仔細考 慮做法好了!」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 游說,欣然接受。更和鄭訂立盟約, 並派大夫杞子、逢孫和楊孫等領兵駐守鄭國,自己便率領大軍回國。

晉國 大夫狐偃建議晉文公攻擊背約的秦軍 。晉文公說:「不可以!倘若沒有這個人(秦穆公)的幫助,我便沒有今 天的成就。依靠人家的力量,反過來 去傷害他,這是不仁;因此而失掉盟 國,這是不智;兩國從行動一致變成彼此衝突,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 吧。」於是,晉軍也撤出了鄭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0: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06000051KK016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