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業報的問題

2010-09-05 6:23 am
萬般帶不走, 唯有業 隨身..獅子噬兔, 下世獅子轉投為鼠, 卻被貓所捕殺, 因貓前世是兔…因果循環不息. 但獅子每天所獵殺, 又怎會是一個兔, 豈不是牠的果便要被殺千百次 好像合情合理, 但想深一層,,,, 獅子天生不是食素, 牠也為生存而補食, 有何不對. 若要承受業報, 那製造牠出來的神mmm(梵天?, 帝釋天?, 上帝?) 祂們作的業, 才是罪大滔天, 萬劫不復, 如果祂們不受業報, 那甚不公平. 佛法無邊,,,,, 那為甚麼不把六輪改變.

回答 (4)

2010-09-05 7:43 am
✔ 最佳答案
獅食兔 , 為生存而食 , 轉世後亦被其他動物為生存而食。

不是一世即受報 , 是依果報因緣成熟而受報 , 累世的善惡 , 逢環境. 對象, 我所相逢 , 其業力牽引成果, 將是身不由己 , 故現在要修懺悔法. 多念佛.念咒回向怨親債主 , 消除業障。
因果業報是宇宙本來的定律 , 唔人製造他 , 佛陀是證悟說明出來,連佛陀都避不了 , 生前得腹痛果報 ,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 新因不再造 , 後果要快樂的承擔 , 如聖嚴法師說的 : 身苦心不苦!

先福報後惡報之例 :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緣起]:三十三天的善住天子,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傳聲告訴他,七日福報享盡會墜入畜生道、常吃穢物不淨的食物,之後再墮入地獄中備受諸苦,經多劫以後方為人,但雖得人身,而生來沒有雙眼,容貌醜陋,諸根不具,口氣常臭,缺乏衣食,連貧窮卑微的人都會嫌棄。

善住天子聽了非常害怕與惶恐,趕緊告訴帝釋,帝釋以天眼觀看果然如此,但不知道原因,於是去見釋迦牟尼佛,求佛幫助,佛即教授此陀羅尼法。

佛陀教導之法 , 就是要救拔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 如給落井者拋一根救生索 , 願上爬者得救度

.

 
2010-09-07 5:57 am
「獅子天生不是食素, 牠也為生存而補食, 有何不對.」

沒有對或不對之說法,
食肉動物本來食肉,何來是對?何來不對?

對或不對,只是出於人的觀念,
人的觀念,只能適用於人,
若用人的觀念來審判獅子,就是無理取鬧,

「不殺生,不食肉」這樣的戒條,必須要符合一個基本原則,
就是:人可以吃素,
若人本身不能素吃,就無法產生條件而不去食肉,
若人本身必須食肉,「不殺生,不食肉」這樣的戒條,必不能成立,
世人立戒,必因應自身的能力而確立之,




「獅子噬兔, 下世獅子轉投為鼠, 卻被貓所捕殺, 因貓前世是兔…因果循環不息.」

若如是說因果,真的是循環不息了,,,,,如何擺脫六道輪迴呢???
獅子噬兔,下世獅子轉投為鼠, 卻被貓所捕殺, 因貓前世是兔,
下世貓轉投為蟲,卻被雞所殺,因雞前世是鼠,
下世雞轉世為兔,卻被獅子所殺,因獅子前世是蟲,,,,,
如此如此,,,,冤冤相報何時了呢??????

獅子噬兔,沒有所謂善業惡業之分的,
獅子不得不殺生食肉,因品性兇殘,
品性兇殘,本來就是苦果,
實則,投身成兇殘的獅子,本來就是來自受苦受惡之業力所至,
比如說:前生某人殺生,種了惡因,業力使其今生投身成獅子受惡報,
既成了獅子,此生就無法擺脫殺生,何其痛苦,
因此,獅子殺生,毋須再被定義為作善作惡,
牠本來是受惡業而成的受業體性,

無論是殺生的獅子,或是被殺的兔子,
兩者都是來受業報的,

兔子被獅子所殺,這可能是來自兔子自身的受業,
並非一定是前生得罪過獅子,
故兔子與獅子於前世,並非必然的有著因果關係,
獅子遇上兔子,也許只是隨緣而已,,,,,兔子不一定非要被獅子所殺不可的,
因此,就不會有所謂互相糾纏不息的局面,我們作為人類,有所謂善惡分別之心,
因此我們才會說善說惡,
相對於獅子兔子而言,又何來善惡二別呢????
因此,作為能懂善惡之人類而言,應盡可能棄惡求善,
萬一不幸投身成了獅子,成了兔子,就再無善惡可言,再無智慧可得,
如是,殺生的隨緣殺生,,,被殺的隨緣被殺,,,,無奈終生,,,,
2010-09-05 4:38 pm
有用...謝謝...希望各位能得成正果..
2010-09-05 7:46 am
佛陀教了我們出輪迴方法,我聽過一個師父說,修行要吃得苦,出輪迴要有心,在很多佛經中都講了出輪迴方法,或者保留自己在人道中,簡單講 心 和 身體就組織出個體, 只要有慾望就會輪迴中轉,要出輪迴就要張心修到,不再無常變化,不再每一剎那地變,心遠離身體,眼睛,耳,鼻,舌,意,這些由四大組成其實都是一直在變,心就在一直變和外面世界都是一樣,只要細心觀察就發現心都是一直在變。

南傳法句經新譯

第七 阿羅漢品(Arahanta Vagga)(或羅漢Arahant斷盡煩惱的修行者)
道盡(生死輪迴盡)無憂患,解脫於一切(五蘊),漏盡無結縛(Gantha貪、瞋、戒禁取、見取),熾盛欲火滅。正念勤修持,心中無所住,如雁離池沼,捨棄其巢穴。 無作不積集(積集:業行與四必需物品﹕衣、食、臥具、 藥品或指由愛生取而生起四種食的積集:段食、觸食、思 食與意識食),飲食知節量。空無相解脫,聖者之行跡,如鳥遊虛空,無痕跡可得。 漏盡不貪食,已達解脫境,空無相解脫,聖者之行跡,如鳥遊虛空,無痕跡可得。善攝制六根,如御者調馬,捨憍慢惡習,諸天所愛敬。 羅漢如大地,不拘垢與淨,如帝釋(Indakhila)牌坊,行忍無怨瞋,如清淨池潭,無著(Tadi不執取,八風不動)證涅槃。意寂口亦寂,身行亦寂靜,正智得解脫,寂靜與安穩。 仁者不輕信(Assaddha聖者自證),無為(Akata無作,即涅槃)永斷繫,棄欲無分別,實名無上士。 村舍或林間,谷地或山野,羅漢所居地,彼處皆蒙祐。 樂於住林間(Aranna阿蘭若,靜空閑處),世人所不愛。無欲喜林野,不逐求五欲。




收錄日期: 2021-04-24 09:36: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04000051KK015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