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緣相遇的網友啊!幸會,你好!
^_^有關資料請閣下參考: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009030061513873369490.jpg
1
http://poyinweb.com/audio02.shtml
淨達法師 講座
人性面面觀 1 2 2
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9511240
佛教的人類起源觀
人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人們一直也在試
圖解釋這個問題。各個宗教、哲學還有科學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答案。大多數宗教都持神造人的觀點,而近代以來進化論成為一般人的科學常識。那麼佛教的人類起源觀是什麼呢?
......3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2/532_17.html
佛教對人心的幫助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通 融
--------------------------------------------------------------------------------
今日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洪流的衝擊,人在科技高度昌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人人爭名奪利、訛虞我詐、個個昏頭脹腦,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知自己在作些甚麼;表面上豪吞狂飲,內心卻空虛苦悶。對於道德的破壞、人性的墮落,人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祇有自我毀滅一途。而自救之道在甚麼地方呢?「解鈴還須系鈴人」,還是在人自己本身。祇有透過人自身理性的覺醒,才能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有所補偏救弊,對症下藥。 佛教的慈悲平等、自覺覺他、圓融無礙,對人性、人心有一番獨特見解,他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透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起,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自己,在此佛教對人性、人心的幫助,就顯得明顯易見了。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 的人生觀 佛教詳細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萎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祇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甚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的,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稱他做:「中觀」。 甚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的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的虛度一生,是使人運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惑、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太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祇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苦惱嗎?你看這個世界那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悲嘆! 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讓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為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祇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佈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祇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積極 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根據佛教三世輪迴的因果規律,認為「命運由我不由天」,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身手中,是好是壞就看我們現在造作的業,不認為命運操縱在神或者上天的手中,雖然過去世的業我們自己不能把握,但是將來的命運卻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因為怨恨的心將會影響我們愉快的心情,乃至影響到我們的命運。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009030061513873369491.jpg
祝事/學業進步,鵬程萬里;生活充實,造福社群。^_^
2010-09-06 18:03:23 補充:
親愛的yiu pong君:
1.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甚勿放逸。
2010-09-06 18:06:04 補充:
2.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2010-09-06 21:39:58 補充:
聖經有一段故事:
有一個淫婦討客被抓去耶穌面前,耶穌摩西的法律上是規定要用石頭砸死,有人請問耶穌要如何處死這婦人?耶穌回答一句話,問眾人:你們當中什麼人是沒犯過錯,沒罪的人可以用石頭把她打死。問得好,每一個人都會犯錯,人非聖賢,只是有人運氣差被抓到,有人好運沒被識破,運氣差的變成笑話,好運的人可以看笑話,可以道人是非;定人死罪,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許多事退一步想海闊天空,人生苦短,何必為小小一件差錯毀滅一生呢?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50801427
2010-09-07 12:41:28 補充:
該隱與亞伯是亞當與夏娃在人類墮落後所懷之子,該隱是農夫,亞伯是牧人,兩人都為上帝獻祭。不過亞伯奉獻的是他第一頭羔羊的脂肪,該隱奉獻的則是水果與穀物。上帝比較喜歡亞伯的奉獻,該隱顯然心懷忌妒而殺害了亞伯。舊約聖經與可蘭經 都以簡明而可怕的語句,講述該隱與亞伯的故事,但其中卻包含着從古至今不變的主題:牧人與農夫間自古的對立、兄弟間的衝突、謀殺的適當懲罰。但該隱為何只為了如此小事殺死兄弟呢?可蘭經與舊約的版本又有何不同?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317/4/5t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