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讀書報告(20分嫁><)

2010-08-31 9:15 pm
我急要一篇讀書報告
中文書..
500字左右><
吾該><

回答 (2)

2010-08-31 10:40 pm
✔ 最佳答案
書名: 罪與罰
作者: 陀思妥耶丈斯基內容撮要:
《罪與罰》描寫了一個本來擁有氣節的大學生,在社會和貧窮的逼迫之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的深淵。一方面,他富有同情心,同情那些境況與他一樣的窮人;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埋沒自己的良心,為了自己的「前途」面殺害別人。因此,他時常飽受痛苦和思想鬥爭的煎熬。及後,他虔奉基督,在天主和愛人的引導下,他主動地向警方自首,承認自己所作的一切罪過,以期淨化和洗滌那可憐的靈魂。讀後感想:
《罪與罰》展示了十九世紀俄國在沙皇統治下的一齣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主人公拉斯柯科夫本是一個有節氣的大學生,但欲因為貧窮而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幸好最終能誠心悔改,虔奉基督。小說中雖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事蹟,但作者卻藉著細膩的心理描寫,使故事情節顯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這就是全書的精妙所在。
貧窮不是犯罪的藉口,但貧窮往往是犯罪的根源。試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美滿,那麼人們會否走上這條愚蠢的道路呢?相信答案是「不」。但是否因貧困就藉著犯罪來改變現狀,來擺脫困境呢?答案也是「不」。貧窮不是過錯,貧窮更不是罪惡,這或許只能暗地裡怪造物主的不公平,但不相信,只要能抬頭做人,為生命努力奮鬥,逆境總有一天會過去的。
我記得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布一名言:「人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創造出來的」。而中國儒家大師孟子也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可見,思想上的壓力和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又何需受困於眼前的逆境呢?可是,在當時沙皇統治社會中,社會階級懸殊,不平等的現象比比皆是,窮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只被視為劣等公民,他們可謂處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犯罪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還是社會的錯呢?想到這,我暗自慶幸自己能處身於現代文明的社會中,成功的機會到處都有,只要肯努力,肯付出,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有一天會到達勝利的彼岸!

書名: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內容: 中國有四大名著,分別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而今次要講述的書是《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晉統一天下的重要事件、戰伇、英雄事蹟。而本書主要講述的重點是劉備和蜀國。劉備是一手建立蜀國的人,他原本非常不濟,經諸葛亮幫助下建立蜀國,但之後為報仇而兵敗,最後病死。感想: 我覺得《三國演義》非常精采和吸引。看畢本書後,我學會了兩樣東西。第一點是只有蠻勁是沒有用的。在演義中,呂布無疑是非常勇猛,可惜他不聽部下的意見,最終被曹操打敗。在現實中,亦有很多人不去思考淸楚,只用蠻勁就希望成功,這樣做當然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只得蠻勁是沒有用的,必須配上周詳的計劃才有用的。第二點是一個好的領導的重要性。在演義中,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場著名之戰中,勝利那方都是以少勝多的。為什麼勝利那方可以以少勝多?因為他們有一個好的統帥。他們的統帥能夠想出奇謀妙策,統領軍隊勝出。在現實中有很多人去創業、做生意都因為自己沒有領導才能而導致生意失敗。由此可以證明領導才能的重要性。 另外有一點是非常重要,不可不提的,就是《三國演義》的真確性。很多人都說《三國演義》並不可信,很多部分都是虛構的,例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趙雲的英雄事蹟、姜維的北伐成果等,因此很多人批評三國演義將歷史改寫。可是,我並不這樣認為,我反而覺得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一千八百年,我們根本沒有可能查證到這段歷史期間所發生的事。何況,我認為讀這本書最主要的是了解書中人物所犯的錯誤,從而不再犯上一些無謂的錯誤,並不是去清清楚楚地去了解這段歷史。如果要清楚了解這段歷史,就請閱讀其他三國的書籍。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精彩,既有精彩絕倫的奇謀妙計,也有令人難忘的戰爭場面,看畢此書後更可學到人生道理,實在是非看不可。
2010-08-31 9:19 pm
讀書報告:《失去的建築》

書名: 失去的建築
主編: 羅哲文 楊永生
出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這本書可以算是我的啟蒙讀本之一。 它帶領讀者認識中國古代建築,它們的結構、特點、美在哪裡,為什麼它會建在這裡,曾經用來做什麼,背後的歷史故事,及最後它們這麼「美」為什麼又會被一一拆掉?

書輯錄了很多中國古建築的圖片,相片主要拍攝於民國年間或五十年代初,有的是從外國刊物找回來,但更多是「中國營造學社」早期的實地考察,其中又以北京古建築的介紹較多。

書寫得精煉易明,用建築物作單元,先看圖片,再介紹建築物特點及相關歷史,原址變遷。 從文字中,可以感到作者對這些建築物的珍愛,對它們的毀滅的痛心。 的確,很多精品也只是因為一時之快或一個無知的決定而被拆掉。

舉一例。 哈爾濱原火車站,書有這樣的描寫:

……建築體型扁矮、舒展,不完全對稱。 立面處理呈現典型的新藝術運動建築特色;型體簡潔而不乏雕塑感,優美的曲線體運動感十足,門洞呈橢圓形、扁券、方額圓角、馬蹄形等。 門窗洞口呈邊緣飾以流暢的曲線貼臉,入口雨篷採用金屬構物,輕巧活潑。 整個建築體態優美,形象活潑,具有濃厚的摩登色彩。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曇花一現,作品不豐,無論是規模、品味還是數量,哈爾濱原火車站的新藝術建築都堪稱是世界級珍品。 可惜是這座火車站,在 1960 年 3 月擴建客運站時被拆除,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種遺憾的追憶。

類似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 躊躇、無奈、可惜,這埋形容詞用得最多還是放在有關北京古城牆的章節裡。 由林徽音建議在城牆上的位置開闢作全民公園,到梁思成說北京只能當政治文化城市,古建築不可拆。 換來卻是彭真市長引述的一句說話,毛主席希望有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放眼出去,看見的就是工廠煙囪,那就高興了。 結果,北京古城牆被全數拆毀。 書中的作者都經歷有關北京古城牆去關的討論,下筆時又焉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呢﹖

今天我們遊覽北京去到德勝門,導遊一定會說從前的軍隊出征就會從這門口出發,在門樓往外看,四周大廈高低錯落、車水馬龍好不繁榮的樣子,那裡可想像到從前北京有城牆的日子,是城牆串著一個個的城樓、門洞、箭樓,有金水河圍繞著北京中央的紫禁城。 這才是帝都的樣子。 巍峨,有氣勢。

當年力主拆城牆的原因是要改善交通。 今天城牆沒了,有了一環路、二環路,交通卻不見好了什麼。 拆了就是拆了,改變不來,但能否從事件中學習,這態度才是重要。

有趣是,當年有一家人倚著城牆旁蓋了一間小房子,想不到這一段城牆就獨獨的留下來,成了碩果僅存的原北京古城牆。 事件發現後,有人嚷著要建一個「北京古城牆公園」來供奉這幾米長的東西,又有人提議選置復建北京城牆,有關城牆的討論又再火紅起來。

當年有人對林徽音說,城牆拆掉將來可以重建。 林卻說,真的東西拆了,重建出來的都只是「假骨董」,是沒有靈魂的。 林徽音的說話到今天依然擲地有聲。
參考: 個人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37: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31000051KK008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