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風雲

2010-08-31 1:57 am
揚子江風雲--是訴說七七事變嗎?(揚子江)又是什麼意思

回答 (3)

2010-08-31 8:20 am
✔ 最佳答案
揚子江一說通稱長江,另一說稱長江中游。《揚子江風雲》是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也拍攝同名電影。故事是發生在民國廿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日軍直撲長江,進攻武漢後,沿著長江兩岸,一路勢如破竹,我軍在江面布滿水雷,成為「長江一百八十里封鎖線」,日軍若想掃除水雷障礙,打通沙市、漢口、白螺磯一段的長江航道,首先必須攻占湖北省古容城的監利縣,而防守監利縣的自衛武力,只有五千名地方自衛部隊及數百名諜報人員。

在這場攸關國家存亡的情報戰中,智勇雙全的監利軍民浴血奮戰,並以情報戰造成日軍誤判,俟其直撲縣城伏而殲之,鞏固了封鎖線,迫使日軍改變戰略,有力配合了長沙會戰勝利。

當時敵後工作要面對日本軍閥,暗地裡還要留意藉抗日名義而日漸壯大的共產黨。抗日戰爭當中除部隊作戰外,還有游擊隊,從事地下抗日工作情報人員,可說是地無論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抗日的行動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許多人受到「007」電影的影響,多以為「情報人員」生活多彩多姿,待遇優厚,其實不然,情報單位內勤人員薪水屬於一般公務員標準,外勤人員即使奉命冒生命危險執行任務所領到的賣命錢也不會很多,與高危險性不成正比。他們有的只是愛國熟誠和滿腔熟血。許多悲壯的事蹟都掩埋在時間堆積的灰塵中。

就如抗日戰爭當中,李鐵生在長江流域一帶從事地下工作,讓日本人無法跨越長江,因此贏得「長江一號」的綽號。歷史的洪流將時間的序輪帶動過了六十餘年,許多恩怨情仇雖隨風而去,但往事並不如煙,對生時義烈,為國死事的情報人員焉能忘懷!
參考: google大神
2010-08-31 7:37 pm
揚子江風雲就是敘述情報員《長江一號》故事背景發生在湖北省的古容城監利縣,《死橋》作者鄒郎就出生在監利縣,他當年是監利縣唯一的戰地新聞報紙的撰稿者和文編人,書中描寫的故事情節都是當時所發生的真實情況。1942年冬,抗日戰爭進入膠著狀態。鄂南地區處於錯綜復雜的局勢中。在洪湖地區,只有918師駐紮抗日。918師原是西北軍楊虎城舊部,抗戰爆發後編入湯恩伯麾下,在武漢會戰中被中央軍排斥傾軋,幾乎全軍覆沒。師長房近齋打出了外抗日寇內抗中央的旗幟,招兵買馬,迅速壯大,成了江北抗日力量中的一支勁旅。 駐華中地區日軍第十一軍在荊州93師團部召開軍事會議,華中日軍最高長官第十一軍軍長冢田攻中將執意要向長江以南的國軍主力發起第四次長沙會戰,十一軍駐紮在最前線的93師團師團長近衛利勝中將竭力反對。日軍中國駐屯軍總司令部讓冢田與近衛在盡快的時間內各自拿出一套作戰方案。 第六戰區司令部情報處文員魏耀揚喬裝成皇協軍的副師長,混入十一軍的會議。魏耀揚向六區司令陳誠報告了會議上的分歧,認為冢田攻必須剪除。陳誠訓示魏耀揚,國軍的心腹大患是918師。皇協軍第三師師長史威遠不願做與國軍作戰的炮灰。他的夫人將他的苦惱告訴給了幹妹妹武琳。武琳提醒史師長與國軍或者918師建立聯系。史威遠派袁二水到監利,住進胡寡婦的客棧,這裏是各路情報人員交換情報的據點。 武琳從得知伍先明將要襲擊第六戰區情報站站長萬重山的消息,立刻掛出警示信號。原來她是國軍中尉,長江工作站派駐荊州的秘密特工。陳誠找情報處長馮唐詢問長江工作站情況,馮唐命站長萬重山前來恩施匯報工作,並調回武琳。武琳遭遇九頭鳥諜報組的伏擊,被伍先明救出。武琳認定伍先明的身份是漢奸。陳誠的情報副官李春立命令長江工作站尋找機會除掉伍先明。魏耀揚不同意針對伍先明的暗殺計劃,向伍先明示警。 918師通緝萬重山,萬重山躲到胡寡婦的陰陽店,胡寡婦發出旗語,暗中告訴伍先明。伍先明給918師情報處長許昳初通報音訊。許昳初同胡寡婦交換萬重山,伍先明趕到,在江邊擊斃萬重山。侵華日軍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冢田攻的作戰方案占了上風,散會後冢田乘坐的飛機被國軍擊落。近衛利勝接到伍先明的密電躲過。橫山勇繼任軍長,接受了近衛的建議,暫時不發動長沙會戰。 馮唐保薦魏耀揚接任萬重山做長江工作站站長。伍先明假冒魏耀揚將工作站人員自副站長以下,全部擒獲。聽說長江工作站被日軍摧毀,房師長令情報處長許昳初招降失散的長江工作站人員。93師團被918師糾纏不能參加長沙會戰,近衛受到橫山勇斥責,要求伍先明,盡快破譯918師密碼。而六戰區也密令長江工作站加緊破譯918師密碼。伍先明被監利縣長呂青雲誘捕。呂青雲在江邊公決伍先明,胡寡婦撲在伍先明身上,死死擋住。 918師失利,房師長帶領幾個親信逃出包圍,危急之中有人代表新四軍陳毅軍長接應房師長。面對近衛利勝的強烈攻勢,房師長執意與余下的士兵一起,奮死抗日。 死的死了,散的散了,惟有長江天際流,在荊楚大地流淌出許多抗日英雄的傳奇故事。
2010-08-31 4:56 pm
抗日情報員李鐵生 傳說中的長江一號「李爺爺,你就是名聞遐邇的長江一號嗎?」躺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病床上八十六歲的李鐵生,表情激動地點頭。一向不提當年勇的李鐵生,似乎終於承認了。 李鐵生曾提及,民國廿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剛從河北省第七師範學校畢業,因痛恨日寇侵華,瞞著家人報考黃埔軍校,由於他是獨子,家人曾堅決反對,但基於報效國家的民族大義,忍痛答應。軍校畢業後,李鐵生受過兩年訓練,馬上從事上級交付的情報任務。當時友人都不解李鐵生念軍校,卻執意走上高危險的情報路。抗戰當年,日軍直撲長江,進攻武漢後,沿著長江兩岸,一路勢如破竹,我軍在江面布滿水雷,成為「長江一百八十里封鎖線」,日軍若想掃除水雷障礙,打通沙市、漢口、白螺磯一段的長江航道,首先必須攻占湖北省古容城的監利縣,而防守監利縣的自衛武力,只有五千名地方自衛部隊及數百名諜報人員。 在這場攸關國家存亡的情報戰中,李鐵生擔任龍頭的「疾風特工工作站」扮演關鍵角色,而轟動全台的「揚子江風雲」電影、電視,都是根據李鐵生和同志當年出生入死執行「死橋計畫」的情報生涯縮影。此計畫是日軍發動攻城後,監利縣集結全部兵力在縣內五座大橋的兩岸,俟日軍先頭部隊渡過最後的「兆豐橋」時,我方即分段炸橋,將日軍軍力分散,然後一舉將敵人殲滅。
不過這五座橋是古蹟,炸橋計畫多次被反對,經李鐵生一再闡釋計畫的重要,才付諸實行,而且經由李鐵生和同志們的努力,不但使日軍在長江中游的攻勢受阻,而且也使重慶的中央政府,得以洞悉日方在華及汪逆偽軍的兵力狀況。
政府從武漢撤退到重慶後,李鐵生仍率領近卅名諜報人員留在武漢對抗日軍,蒐集軍事情報並進行破壞。當時敵後工作要面對日本軍閥,暗地裡還要留意藉抗日名義而日漸壯大的共產黨。李鐵生負責第九戰區情報任務,活動範圍包括武漢、湖北、湖南、江西等長江一帶地區。李鐵生在敵後工作期間,日寇及汪偽政權均視他為頭號眼中釘,傾全力逮捕他,有兩次差點喪命。一次他從武漢到天門途中,由於漢奸已接獲情報,在他投宿的旅社中一連搜捕他三次,與他一起活動的同志被抄出後,不是槍斃、就是被活埋,他因為身上有老百姓臨時給他的偽軍番號,幸運逃過搜捕。 另一次,在一個飯局,他被漢奸點名是代號長江一號的李鐵生,但他極力否認,加上飯局中有「自己人」極力掩護,他再度逃過一劫。不過,他雖未被認出,卻曾被日軍人抓了兩次,十根手指頭被刑扁過,脊椎也受重創,身上仍留有明顯的刀疤及烙痕。 至於長江一號的故事,李鐵生的說法是,在武漢從事情報工作時,曾在小說家鄒郎的家中設過短暫工作站,蒐集各項敵後情報,鄒郎的父親是監利縣仕紳,也是抗日志士。當時鄒郎雖未參與情報工作,但由於父親關係,對情報工作很了解,因此把李鐵生和當時情報人員出生入死的過程寫成「死橋」和 「詭路」兩部小說。其中「死橋」是根據李鐵生執行的死橋計畫而來,描述情報人員無畏生死、為國盡忠,有如走過「死橋」般,有去無返。 不過李鐵生一直不願證實他是長江一號,並強調「死橋」書中的王凡也不是「長江二號」,都是鄒郎為了寫書杜撰的人物。不過,李鐵生證實,書中王凡和另一名主角「卓寡婦」都是真實的,卓寡婦本名叫謝良英,是李鐵生一位黃埔六期學長的太太。李鐵生還收了卓寡婦的兩個兒子為乾兒子,兩家人一直有來往。民國卅九年時,李鐵生帶領湖北省軍隊從海南島撤退到台灣,先後在國防部軍法學校、陸軍訓練指揮部、成功嶺任職,民國六十一年退役,轉往高雄市政府服務,擔任清潔所副所長(環保局前身)。七十一年退休後,一直定居高雄市養老。李鐵生的太太、七十二歲的李郭春榮說,民國卅九年她在海南島認識李鐵生,民國四十年時兩人在台中結婚,一起生活五十一年來,李鐵生都不談情報工作,只提過為了保衛國家,被日軍用辣椒水灌過鼻子、用鐵鉗夾到十根手指變型,全身疤痕。李郭春榮拿出和名演員李麗華的合照,及一些李麗華拍攝電影時送給她的劇照。她說,民國五十四年李麗華根據鄒郎著作「死橋」拍攝電影時,曾邀她到片場欣賞。 電影拍好了,已去世的導演李翰祥還曾邀他們夫婦一起吃飯,餐桌上李翰祥不斷叫李鐵生長江一號,並頻頻敬酒;後來,「死橋」電影經常在部隊中播放。當時擔任國防部 軍法學校(政治作戰學校前身)政戰部主任的李鐵生,有一天接獲國防部緊急通知,指蔣經國巡視部隊且要看電影,要求李鐵生抽空到場。蔣經國看完電影後,認為電影名稱「死橋」太難聽,電影名稱不久後改為「揚子江風雲」,鄒郎連再版的書都一併更名。 電視台後來又根據鄒郎的書拍攝「一百八十里封鎖線」,由男演員梁修身扮演「長江一號:李鐵生」,朋友看電視,都找她求證,但李鐵生只是笑笑,從不鬆口。 李鐵生的孫子李天慶在李鐵生住院前,曾就此事訪問爺爺。李鐵生說,當時在軍中沒有那麼多名號,是鄒郎寫小說「死橋」時,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加進去的,不過日後大家都叫他長江一號。【2002-09-09/聯合報】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9: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30000016KK054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