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導致政策的改變
日本投降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駐日本。由於日本的國庫早在戰爭中掏空了,作為日本佔領國的美國有義務保證日本國民維持最低水準的生活。到1950年,美國已為日本補貼了20餘億美元,已成為美國財政的一大負擔。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意識到有必要扶持日本在經濟上獨立來減輕美國的財政負擔。而日本經濟獨立的前提就是解脫身上龐大的戰爭賠款包袱。
除了經濟上的原因外,還有政治上的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軍事、經濟實力急劇膨脹,一躍而成為帝國主義的霸主,戰後形成了蘇美兩極的世界格局。但在1949年後國民黨節節敗退,使得中國大陸這塊經營多年的戰略基地即將落入共產黨之手,與此同時,韓戰更促使美國加快將日本建設為遠東的盟友。美國在亞洲也需要一個基地和戰略夥伴,於是,扶植日本便成為美國的既定方針。
於是在美國主導下的舊金山和會兩岸均未參加,但美國迫使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承認和會的結果,即中國民國放棄戰爭賠款。至此,我們在法律上已經放棄對日本要求賠償了。
國民黨政府退居台灣後“國際地位”大大降低
1.日本利用當時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急於爭取國際認同的情形下,運用外交伎倆向台灣當局不斷施加壓力,也是致使索賠不成的原因之一。而蔣介石希望以放棄戰爭賠款為代價換取日本對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支持。
2.蔣介石的“以德報怨”對日政策;「以德報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基本方針,也是評論蔣介石個人功過史上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站在當時的形勢下,站在蔣介石個人的立場上,以德報怨是很好理解的。
日本人及其發動的侵華戰爭,大大地幫了蔣介石的忙,使他達到了一生事業的最高峰,因此蔣內心對日本人心存感激。由於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蔣介石被任命為遠東盟軍最高司令,與美、蘇、英三國首腦平起平坐,為中國爭得不少利益,他似乎已成世界級領袖和中國的民族英雄。
且當時對蔣介石最重要的是與共產黨的鬥爭,“以德報怨”爭取一個寬厚的國際形象。可惜,侵華戰爭固然在客觀上加強了蔣介石的力量,可也同時壯大了共產黨的力量。與共產黨的戰爭中一敗塗地,被徹底趕出了中國大陸。
矛盾的是蔣介石對日本人的寬大,如今成了一些日本人否定侵華日軍暴行的根據。他們的邏輯是:如果日軍像你們中國人說的那樣野蠻殘暴,當年蔣介石為什麼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可見他們並沒有犯罪,那些所謂暴行是後來的中國人捏造出來的不實之詞。因而許多日本人並不感謝蔣介石的大德,他們宣稱:日本從來沒有侵略過中國,沒有“南京大屠殺”,何來“以德報怨”。 如果歷史回到過去,蔣介石仍要以德報怨嗎?這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裏清楚。